歐習峰會 合作將多於鬥爭

2015/09/17 天下雜誌 林中斌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70/article/3307#st_refDomain=www.facebook.com&st_refQuery=/

   accessed Sep 17, 2015

9月25日歐習峰會國內外專家多不看好,包括

2015.9.17 美前亞太助卿坎貝爾「美中關係:緊張」

2015.9.15 美外交關係委員會亞洲部主任Elizabeth Economy「歐習雙方都得不到所需」

但是9.21新聞:國際首例,美中協議管制網軍攻擊

天下雜誌

20150918 美中關係緊張緊張緊張

20150921 國際首例 美中協議管制網軍攻擊 - OK  

9月25日的歐習會即將到來。近來中美雙方爭議多,大多認為峰會難有成就。這包括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學者、外交關係委員會亞洲部主任Elizabeth Economy教授及賓州大學教授Jacques deLisle等。前者認為歐習雙方都得不到所需,包括歐巴馬無法獲得中方在網路攻擊上的讓步。但是他們忽略以下四類因素:新國際關係、美國的困境、中國的大戰略、歐習聲望相互掛勾。

一、新國際關係:「對外強硬對內收割」和「鬥而不破」。世界進入21世紀後,全球主要國家間經濟互相依賴的程度上升,衝破人類歷史以往的紀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人自己痛,捅人自己流血。主要國家間的戰爭,對雙方都不利。於是,大國的行為模式是:「對外強硬,對內收割。」

過去,一個國家對外強硬,是它對外用兵的先兆。本世紀以來,國家對外強硬,主要是針對國內表態。效果是,對內加分或對內減壓。領導人對外強硬,人民會覺得他很有種,政敵不能說他軟弱。這個原則適用於中國、美國、日本等。

對外強硬,但交鋒卻是點到為止。「鬥而不破」中國首創,各國沿用。1982年5月,美國副總統老布希訪中。當時華府剛宣布對台大筆軍售,雙方關係緊張。鄧小平指示接待原則:「對美鬥爭,要立足不怕,也要講策略,注意方法,在堅持原則下爭取不破。」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江澤民說:「與美鬥爭…要堅持原則,敢於鬥爭…鬥而不破,以鬥爭促進合作。」這個兩手原則好用,近年來,其他各國也仿效只是不說。今年八月初,美國鷹派將領要派軍艦硬闖解放軍南海演習,歐巴馬喊卡,就是一例。

二、美國的困境:內政瓶頸和調適派的崛起。美國內政外交都遭遇困難,需要北京合作,也無力與中國長期鬥爭。內政困難又包括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瓶頸。金融危機後,它的經濟雖然有恢復,可是很遲緩。預算、貿易、收入三種赤字攀高。美國已宣布削減五千億美元軍費,但是美國學者Bonnie Glaser在2012年4月9日國防新聞中寫道:最後刪減可能三倍於此。美國已經在裁減海外基地。而返東亞的軍事計畫多,但經費何來?美國自己專家已在置疑。

美國政黨惡鬥,國會幾乎癱瘓。亞投行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在五年前,已經有人在國會提出改良國際貨幣基金的法案,好應付發展中國家上升的需要。但是因為政黨鬥爭,法案躺在國會不動。直到今年中國成立亞投行,國會才覺醒,但時機已失,目前進展受阻。

另外,美國社會的弱化和不安。如教育下滑、監獄人口居世界之冠、槍枝暴力氾濫、黑白衝突加劇都是。而且美國是所有民主國家中,貧富不均最嚴重的國家。一度是社會機會均等的楷模,美國逐漸演化成階級分歧的社會。這些個問題根深蒂固,無法短期改善。

外交的挑戰有三。一是調適派的萌芽和成型。調適派主張,調整自己來適應中國的崛起,因為美國無力遏止中國崛起。7月底,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普林斯敦大學教授Thomas Christensen出書主張不應該遏止中國的崛起。7月初,美國亞洲協會主任Orville Schell 主張承認南海是中國勢力範圍,就像加勒比海是美國勢力範圍一樣。而且,華府該限制美國軍機飛進中國水域,並開放討論終止對台軍售。

美國應如何對待中國?80年代時有圍堵(containment),和接觸(engagement)兩派政策主張。柯林頓總統第二任(1996至2000年)時,學者發現兩者單獨使用都行不通,於是建議圍交(congagement)。2004年,調適派(the accommodation school)此為作者命名非美方官方或學界詞彙)思維出現於媒體。所用為三個字:adjust/adapt/accommodate。這些字逐漸由媒體進入學者論述,再進入美官方說詞,甚而影響美國官方行為。有人說「調適派」就是之前的「接觸派」,無新意。其實不然。以前的圍堵、接觸,都是在美國人的構想,以美國為主角改變或限制中國的「劇本」。可是在「調適」的「劇本」裡,美國認為它與中國都是主角。然而,拙見是:美國如果不小心,將來可能淪為配角。

外交的挑戰之二是:目前美、俄、中「新三國」關係不利華府。中俄拉近,孤立美國,二對一。華府必然想要拉中對俄以脫離劣勢。

挑戰之三是:今年3、4月,美國盟友──英、法、德、意、澳洲、南韓──在美國反對下像骨牌效應般紛紛倒向北京,參與中國創立的亞投行。美國如果繼續抗中,將來盟友被迫二選一,至少在經濟問題上,可能重演「棄美就中」之舊戲,對自己不利。

三、中國的大戰略:不戰而主東亞和新大國關係。作者在2004年用中英文發表個人觀察:北京的大戰略是「不戰而主東亞」。這並非中國官方或其他學者之用語,純屬個人淺見。11年來北京外交軌跡似乎尚未偏離此一原則。

「不戰而主東亞」是用不見血的「超軍事」的手段打前鋒,快速現代化的軍事能力作後盾,邁向主導東亞的地位。避免「纓其鋒」與美國直接軍事衝突。等待美國有一天力有未逮,而自動退出東亞。

「超軍事」的手段包括經濟,文化,外交,還有「三戰」(心理,媒體,法律),加上其他手段如鼓勵旅遊、時尚設計、前衛建築、國際選美,電影製作等。在國際活動哩,提升高層文化(大規模學術研討會)和推廣通俗文化,讓全世界不自覺地把北京當作世界未來朝聖的的麥加城。

北京遵守這個原則,因為它曉得自己軍事上打不過美國。軍力努力現代化,可是差美國還遠。不過北京不斷改進軍力,以達到嚇阻美軍的目的。九三閱兵公開的東風21D、26型飛彈是專門打航空母艦群的利器,東風5B、31A可打擊美國本土全境。目的是讓美國曉得,我們有這些,你以後就不要到台海來干預了。

2006年,北京以電視和出書發表「大國崛起」的研究。應是政府委託智庫和學者所完成的。他們歸納過去500年9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和衰亡,發現所有大國衰亡有一致的原因:過度用兵。這個教訓,我相信,今天仍然深深烙印在北京領導人的心中。

西方學者相信:上升的大國一定會跟在位的大國打一仗,歷史裡沒有例外。北京向華府提出「新大國關係」的呼籲,就是要打破那個西方歷史裡的巢臼。

美國內政有困境,中國不也一樣?但是,有所不同,就是「一進一停」:「中國改革,美國停滯」(Chinese Reforms, US Stasis)。那正是耶魯大學教授、前摩根史坦利亞洲部董事長Stephen Roach發表在2013年11月25日紐約時報評論的標題。

近來美國高頻率指責中國,如駭客攻擊、南海造島等。其實,美國歷來總統大選前,競選人都會批評中國,而當選者就任後又務實的改善對中國態度。這是慣例。近來,中國官方對美方日益升高的批評只被動回應(just pushing back),而未主動再攻擊。雙方攻防行為不同,反映了雙方信心一降一升,也成明顯的對比。

針對美方批評中方網軍攻擊的勢頭,中方在網路小組負責人魯煒安排下,技巧的反制以破其局:舉辦9月23日西雅圖科技會議。美方大牌企業領袖皆被囊括應邀出席,凸顯美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屆時,剛抵達美西岸的習近平可能到會致詞。25日的歐巴馬接見習近平,將無言的為此背書。這當然不是歐巴馬所樂見,但他也無法脫開這設計。

同時,2015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投資64億美元,又創新高。2014年中國對美國投資95億美元,三倍於2010年的33億美元,更遠超國2002年的3.85億美元。8萬美國人受雇於中資企業。中國又是美國最大出口目的國。這就是北京如何以超軍事的經濟的手段對付軍事超強美國的實例。

四、歐習聲望相互掛勾:和則兩利,鬥則兩害。歐習會成敗攸關這兩位領導人的個人國內聲望,是雙方各自外交表現的成績單。和加分,鬥減分。這場峰會若成功,歐習皆各受其益;若失敗,歐習皆各蒙其害。因此雙方都已派高層官員先行溝通以免出差錯。8月底歐巴馬親信國家安全顧問萊斯親赴北京見習。9月中習近平派特使政治局委員孟建柱赴華府。

而況,習經過強勢的九三閱兵,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對美國表示和善、和氣、和平、合作,而不擔心國內有人指他軟弱。

此峰會可能是歐巴馬卸任前最後一次在華府接見中國最高領袖,對歐歷史定位有重大的意義。

雙方領袖聲望相互掛勾,應會各自努力以求峰會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