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批評林全質疑蔡英文的論述2016.4.13 --2016.6.1

 

以下只是少數的抽樣,尚有許多對蔡總統直接或間接的質疑。

l  蔡向中間調整,綠營質疑。

l  蔡面對藍營批評、綠營質疑、北京施壓。

 林全要ECFA 民進黨給個交代新閣的一大敗筆  林全犧牲享受  蔡政府馬路線  可習 蔡英文誤判了大環境  林全內閣 令人憂心小英政府的國安策略是什麼  

 

林全要ECFA? 民進黨給個交代! 2016/04/13 自由時報 邱炳進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78717

accessed April 13, 2016

 

準行政院長林全發佈第二波內閣成員,傳言中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在各界期期不可聲中,林全院長還是任用他的好友陳添枝教授為新政府的國發會主委,真是令人詫異萬分!

 

民進黨沒有人才嗎?為何任用馬政府時代,大力主張與中國簽訂ECFA,結果證明ECFA對台灣經濟非但沒有提振作用,反而更加落入一中市場的死胡同。民進黨當初大力反對ECFA,事實也證明民進黨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想不到在馬政府時代,一個主張台灣經濟走向一中市場道路的閣員,而且也證明是失敗的政策,如今卻被新政府重用,真不知道理何在?新政府無視民意的質疑與反對,如何向民進黨的廣大支持者交代?

既然行政院無視廣大民意,就只有寄望多數黨的民進黨立委了,千萬不能對行政院錯誤的政策護航,應該嚴格監督執政黨的每一項政策,否則四年後必遭受民意的反撲!

 

新閣的一大敗筆

2016/04/13 自由時報 鄒景雯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78508

accessed April 13, 2016

 

國發會是一個國家戰略性的重要單位,民進黨的新閣部署決定由協助馬政府建構「ECFA騙局」的陳添枝出掌,這意味著今後新政府在經貿發展這條路線上的差異何在?那麼今年一月全國選民完成政黨輪替的意義又在哪裡?這些疑惑,民進黨在昨天的發布記者會上絲毫沒有交代。

 

馬政府八年,經濟搞不好,導致下台,是一個確證的事實。經濟搞不好的原因出在傾中太嚴重,兩任下來,唯一的最大政策就是ECFA(以及後續的服貿、貨貿);過度迷信對中自由貿易的後果,導致對於國內產業的發展與投資環境的改善疏於心力,不僅經濟陷入低所得、低成長、分配不均的困境,甚至因此引發太陽花運動,繼失去地方版圖,又丟掉中央執政權。

 

在這樣的民意大氣候下,民進黨順利取得政權,國會並一舉過半,結果,民進黨現在決定晉用一個ECFA的捍衛者,這是僅對陳添枝個人表示「犧牲」、「不捨」可以匹配相襯的嗎?

 

過去八年,陳添枝先是經建會主委,短短一年多,只推了失敗的消費券,就匆促下台,而後以中經院顧問身分,長期參贊兩岸經貿決策,他在中經院的四人幫等黨羽給經濟部提出的影響評估報告GTAP模型,乃至於透過密集的媒體投書、筆戰論述,甚至私下疏通學界反對意見的身影,有沒有成功協助將台灣的經濟轉型至新經濟?此等舊官僚、舊腦袋,只因換了黨旗委身,就可以立刻推出有實效的新政策、做出比以前更好的成績?

 

民進黨所高度依賴的舊體系,長期與中國政府及財團往來密切,例如陳添枝曾經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顧問身分,陪同蕭萬長出席博鰲論壇,過去關心過多少中小企業的生計和生存?提出過哪些台灣產業面對中國等後進國家追趕要何去何從的對策?或者陳添枝率領國發會的訊號,根本就是要來重新借屍還魂兩岸服貿和貨貿協議的?如果不是,那麼用陳添枝幹嘛?難道因為他善於看人出菜,可以立刻趕換新菜單?

 

最要者是,對於陳添枝與中經院等智庫在馬政府時期的鉅額研究經費使用,立法院必須徹查,以協助其清白上任,今後有關新政府發包給各智庫的經費適切度,也要嚴格監督,如果國會多數黨因「自己人」裝死,那麼社會的力量豈能坐視?

 

林全犧牲享受?

2016/04/15 自由時報 林健次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79359

accessed April 15, 2016

 

官員制訂法規設立獨立董事制度,卸任後再被延攬為獨立董事,是自肥現象、是另一種旋轉門,更是政商掛勾的擴散與延伸;它是一個腐敗、不公、不義的制度。獨立董事制度,尤其在政商關係、公務員、政治人物方面,是應該被檢討、改革的對象。瓜田李下,坊間出現林全概念股的用詞,點出「獨立」董事的關鍵問題。

 

現行制度規定一個人最多可以兼任三家公司的獨立董事。準閣揆林全在兼任三家公司的獨立董事之外,又兼任另外三家公司的一般董事,聽說光是董事酬勞一年就可以輕鬆的進帳兩千多萬元,把這個制度「利用」或「被利用」得淋漓盡致,甚至把它拿來證明自己與準國發會主委不愛財的例證。這顯示林全對這個制度樂在其中,對它的腐敗性與不公不義完全無感。

 

林全雖不必然參與獨立董事制度的設計,卻是個聰明的利用者。基於此,筆者對他領導的團隊的改革決心與能量沒有信心。個人擔心他和台灣薪水階級距離的遙遠,更擔心他是不是站在廣大的台灣勞動階級的對立面。

 

(作者為台灣勞動者智庫志工,留美經濟學博士)

 

蔡政府馬路線?

2016/04/16 自由時報 南嘉生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79887

accessed April 16, 2016

 

 

當準閣揆林全的內閣名單逐漸出來之後,很多藍軍認為沒有亮點。他們錯了!這個內閣名單對藍軍很有亮點,因為它很馬英九、蔣經國。

各位請注意各部會首長,衛福部、勞動部、財政部,都是政務次長升任。政務次長與部長都是政治任命,重點在對執政者的政策認同。政務次長升任,就等於承認前任部長或院長、總統的政策要繼續執行。因此這些人的升任,是否意味馬英九的政策會繼續呢?

 

在財經部會方面,國發會是馬英九前閣員,金管會由櫃買中心董事長升任。以馬英九的內閣特性,丁克華若不是國民黨,也絕不會是民進黨。經濟部長李世光並非民進黨政壇要角,難以判斷他的政黨屬性,但極有可能不是民進黨。綜合上述,除中央銀行、主計長尚未定案外,其他的都很馬英九,絕不綠軍。

 

在總統職權部分,外交部、國防部、陸委會是國民黨的,李大維以往還被認為是馬英九的好友。

 

那民進黨撈到的呢?法務部、農委會、環保署等等,除法務部外,均屬邊疆部會。

 

從黨籍、政治色彩,這個不是很蔣經國、馬英九嗎?論平衡與本土,不要說比不上陳水扁,連李登輝都不如。

蔡英文總統的政綱是很本土、綠色,但林全內閣人員與馬英九關係密切,他們會執行蔡英文政策?還是馬英九路線的延續?

蔡英文的確沒有「整碗全搬」,她創造一個藍軍、淺藍軍主導的國民黨行政院,民進黨的立法院。

(作者為大學教師)

 

可惜 蔡英文誤判了大環境

2016/04/18 自由時報 林維熊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80445

accessed April 18, 2016

 

從策略經濟角度來看台灣政局的驟變

 

最近一年,藍綠政治對決,民進黨在地方縣市長與中央總統、立委選舉大獲全勝。國民黨有人已經意識到敗選的原因,而民進黨知道它為什麼勝選嗎?我從策略的角度提供以下的看法供各界參考。

 

Chandler(1962)對策略提供了簡潔易懂的說明—策略是為了達成一個組織的長期目標,所採用的一系列行動及相對應的資源配置,以達成組織的長期策略目標。

 

這個簡要說明含有三個關鍵字:長期目標、系列行動與資源配置。而組織的長期策略目標必須正確掌握市場需求的未來變化趨勢,與此牴觸者必敗。我以此概念來分析過去幾年台灣民進黨與國民黨競逐賽局的變化。

 

首先,國民黨執政八年的政策目標是終極統一,為了達成政治統一的長期目標,必得先執行經濟統一目標。為了達成經濟統一目標,必須縮小台灣與中國的個人所得差距。

 

接下來,國民黨一系列行動包括鬆綁對中國的投資限制、強力推動ECFA、自由貿易經濟區、高中課程綱要修改等等,都是為了達成長程終極統一的目標。

 

所幸,台灣青年學子的太陽花運動及反高中課程綱要修改,戳破了馬英九愛台政策的假面具。所以,國民黨策略的全面潰敗並非來自其競爭者民進黨的脫胎換骨,而是台灣人民的政治需求大幅度轉變的結果—從統一的假性需求轉變為要求台灣走自己的實用路線。

 

非常可惜,蔡英文誤判了大環境—台灣政治市場選民需求的轉變,她的用人與政策似乎想採取中間路線以贏得下次總統大選。但是,台灣選民已經失去對「不統不獨」這種不倫不類玩弄文字遊戲的興趣了。選民從馬英九國民黨八年執政的慘痛經驗學到:總統與立委等公僕必須絕對效忠台灣人民,而不是效忠中共帝國統一政策。

 

台灣健康的民主政治發展契機,就在台灣民心正在找回自我。值此典範轉移時刻,堅守台灣意識形態的政黨、社團及選民,必須不留顏面,強力監督民進黨,如此對台灣選民忠誠的反對黨才能不斷茁壯成長,不讓國民黨式的政權輪替噩夢再現。

 

(作者為策略經濟學家,堪薩斯大學經濟博士)

 

林全內閣 令人憂心

2016/04/20 自由時報 陳乙棋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81206

accessed April 20, 2016

 

自三月十五日蔡英文宣布林全組閣以來,新政府的內閣團隊已逐漸成形。但綜觀已公布的閣員名單,林全內閣能否精準執行蔡準總統「跟人民站在一起,做人民期待他做的事情,擴大跟社會的連結」的施政理念,令人懷疑。

 

究其根本,在科技進步、資訊透明的民主政體,對政務官要求,一是對社會各族群之間隔閡的成因有充分的理解;二是系統的建立跨產官學領域各個利益團體的溝通平台,有效的形成社會共識;三是去本位主義,促進內閣的一體化運作;四是心存謙卑,把在公門服務人民的機會當作成就自己的榮耀的政治人文素養。這也是蔡準總統「謙卑謙卑再謙卑」的具體實踐。易言之,在龐大的行政體系中,內閣閣員應扮演的是類似Alpha Go整合優化平台;過去所強調的專業老練,反而是技術層次的末節。

 

從這四點來觀察林全組閣,過程中依然擺脫不了「從醬缸裡找人」的慣性,除了閣員平均年紀偏高,更毫不避諱的啟用「獨董幫」等各類親信,窄化民意管道,也恐將深化台灣世代與階級的對立。例如完全靠政府資源培養的新任金管會主委,不但未飲水思源,還夸言「入閣是把自己當公益捐出去」,言語間不但缺乏對國之公器應有的尊重,價值觀也顯得紊亂。這種在記者會中頻頻出現的「階級意識」言辭,難免令人懷疑未來閣員是否有察納諫言的雅量。

 

這群學而優則仕的政治菁英,在其養成過程中,重視人民需求並非其核心概念,如何維繫統治群體的獨特性、優越性才是正當。這幅景象,與馬政府的劉兆玄內閣何其相似!台灣人民僅能祈求新政府不要重蹈過去八年的覆轍。筆者雖然在此次大選沒將票投給蔡英文,但仍由衷期望在蔡準總統的領導下,能帶領台灣擺脫目前的向下迴圈。

 

事已至此,還望蔡準總統上任後,在林全內閣期間,能夠有系統的建立人才培養與甄補機制,讓新面孔、新想法的人才逐漸接班。台灣在各領域中並不缺乏理論實務兼備的人才,只待政府發掘、進用(張善政不正是如此),以打造真正能夠因應國家變局的人才庫,避免「689 2.0」噩夢成真。

 

(作者曾任台大學生會長、二○一二首投族國政觀察團團長)

 

小英政府的國安戰略是什麼?

 2016/06/01 自由時報 鄒景雯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995715

accessed June 01, 2016

 

英政府的國安戰略是什麼?如果從目前國安會的人事布局,以及相關首長的正式談話中,是看不出來的。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新政府並無國安戰略,二是新政府的國安人事與戰略是兩回事。

 

這情況,急或不急?不急,因為上任才十天;急,當選已經四個多月。不論如何,明眼人希望主政者心中有譜,並且清楚問題在哪裡。

 

有幾個疑惑必須提出,首先,截至目前為止,國安相關的負責人討論的範疇都不涉及戰略層次,例如,總愛重複強調「新時代的安全威脅不只來自於軍事」,事實上,這種非傳統安全觀的概念,本身就是老生常談,起碼已經超過十年以上的沿革,不知是哪個不用功的幕僚準備這種文稿,老愛讓長官出糗?

 

其次,統計新政府有關國安事務的講話,必然發現最密集使用的關鍵詞是「國防產業」,而不管是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等國防自主,不是不能談,但嚴格來說是戰器的程度,談不上戰術,更無關戰略。全民必須關切英政府的國安戰略圖像清晰嗎?就此,有個基本問題不能模糊不交代,那就是國防部長對募兵制的態度是什麼?台灣如何維持一支足以嚇阻中國不敢輕舉妄動的部隊能量?

 

第三,國安會的人事安排到現在還未補齊,若有充分理由,尚無可厚非,但若就目前業已發布的人選,若從要做什麼事、就用什麼人的角度,這布局幾乎可稱乏善可陳;若干成員對國安會做為總統諮詢機關的定位,以及有將無兵的現實,事前顯然毫無所悉,缺乏基本認識;尤其,將「轉型正義」與「司法改革」也界定為國安諮委的責任分工,實為前所未有之「創見」。請問「年金改革」不更重要嗎?因此,很難不做這是因人設事的解讀。

 

台灣不管是什麼制,民選總統要展現提綱挈領的功能與威儀,他的國安陣容就不能讓人莫知所已,就公民的角度,坦白說,看得心驚,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