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汪毅夫軟調 民共對話轉機

2017/3/15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5000590-260109

accessed Mar 15, 2017

汪毅夫日前以全國人大台灣團團長、全國台聯會長身分受訪表示,「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話語的創新,如關於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等等。」汪毅夫還認為,「話語的創新會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面。相信黨的十九大也會開創兩岸關係的新局面。」這段談話值得台灣社會關注。

汪毅夫講話之所以值得重視,是因為汪不僅是「知台派」,更是「知習派」。汪出生於台南,專研台灣史,熟稔台灣政治發展和兩岸政府間對話,他早在美麗島事件前便與台灣黨外人士打過交道,之後還在習近平任福建省長時期擔任主管福建對台事務的副省長。正因為他的涉台背景加上長期執行習近平福建省長任內兩岸事務的經驗,讓他的講話不僅僅是個人意見而已,也不同於那些寧左勿右的官員或者專家。

汪的講話有3點值得思考:首先是民共政府間交流的政治基礎是否存在;第二是民共政府如何破冰;第三則是如何把握民共溝通的黃金期。

民共政府間交流的政治基礎長期存在爭議,爭議的核心即是,陸方應說清楚「一個中國原則之下台灣是什麼?中華民國是什麼?」而汪毅夫回應以「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台灣就是台灣,這和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大陸是什麼一樣的道理,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大陸就是大陸。」

汪的表述特別之處在於「沒有論述兩岸誰是中央、誰是地方的政治關係定位」。這意味在兩岸對法統和主權問題各有底線的現實條件下,即便陸方堅持「一中原則」但也認知到兩岸需保留一定的模糊詮釋空間才可能重啟交流。由此看來,民共政府間是存在共同政治基礎的。

有共同的政治基礎還不足以破冰,需要把握彼此善意與建立互信。此次汪先生講話的第二項重要之處則在於他注意到蔡總統最新展現的善意,即蔡總統就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演說時特別將「兩岸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交流」做區隔論述。

陸方重要人士注意到蔡政府所表現的善意,在當前兩岸情勢下是難能可貴的。善意與互信是破冰的重要前提,這需要有效的溝通管道一次次地累積,才可能把握契機。畢竟兩岸破冰的關鍵不能只是各說各話,還需充分「通氣」。要化解民共間的爭議,就必須建立二軌機制來協商「如何重啟協商」,並以最快速度恢復兩岸兩會協商對話,這是控管風險、避免誤判的優先作為。

我呼籲民共政府間的溝通機制,務必要趕在「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起草前即展開。當前陸方一再提及的「九二共識」這4個字正是因為被明文載於「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所以對陸方而言有極特殊崇高的政治意義而不能輕易妥協,但這畢竟是胡錦濤政府所留下的遺產。「十九大政治報告」才是真正代表習近平時代第一個5年的總結和未來5年陸方領導人的政治綱領,自然也是習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文件。兩岸若能把握十九大政治報告起草的黃金期有效溝通、共同形成汪先生所謂「話語的創新」,那麼兩岸關係發展就大有可為。

既然兩岸都擁抱和平發展路線,我們期待汪先生的講話能成為近期兩岸議題表述的一個「分號」,為這段時間互放狠話的緊繃情緒帶來轉折,冷靜思考如何開創相向而行的新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