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蔡習會中共統台手段中梵建交

accessed August 21, 2017

●2017年8月16日,中國時報及旺報記者光臨舍下與新書共同作者亓樂義先生及在下進行訪問。部分內容於次日見報。

●感謝記者們的用心及辛勞,整理文字後於16日傍晚電郵寄下文稿經在下過目後微調。

●「蔡習會」可能的探討若標示為「有譜」言過其實。

●「中共統台手段」分上下四層探討。此觀念曾於2017年3月10日初次發表於聯合報名人堂專欄「戰略防守,多重嚇阻」。

●以上觀念表亦可見新書《撥雲見日》頁316。文字說明請見此書頁315-319。

●敬請賜教。

 

林中斌 2017.8.21

 

蔡習會有譜 林中斌:習2022前促成

20170817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17000801-260302

兩岸關係持續低迷,前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仍認為,因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兩岸關係極有企圖心,19大他固權後會對台採取積極做為,而蔡英文總統對在國際上對北京展示謹慎克制,「2022年前可能會有蔡習會」。他還提到,近來中國大陸與教廷的互動已有不少突破,「我認為中梵會建交」,時間點也是在19大之後。

林中斌16日受訪時強調,夾在美中兩強之間的台灣,須認清自己是小國;並重視從未戰敗的吳起在他兵法裡所說的「強兵以謙服」,「當美、中實力差不多時,我們要站在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不要完全靠一邊,而讓雙方皆有求於我。」

他和軍事評論家亓樂義共同撰寫的新書《撥雲見日:破解美中台三方困局》將於23日發表,書中深入探討美、中發展及台灣因應之道。

不少人認為他對「蔡習會」的評估太過樂觀。林中斌解釋,他認為有可能是基於四個因素。首先,習有很強的企圖心,不能允許其任內兩岸關係無進展。其次,19大之前習忙打貪、軍改、固權,台灣問題並非優先項目,大致延續江、胡對台政策。19大後,習固權應大有進展,台灣議題會浮上檯面。

再者,蔡總統2015年春天之後,對北京態度謹慎而克制,沒給習在國際上添麻煩。據大陸來台人士私下表示,習對她在台內部之困境瞭解,對她謹慎克制也不無「感激」。另外,綠營兩岸事務的「學習曲線」在持續發展。最近幾位直轄市長「親中」、「和中」、「友中」的表態,數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就是跡象。

他表示,他不便預測促成「蔡習會」的細節,最重要的是雙方要有意願。近年來兩岸互動顯示,「突破總從大的一方(大陸)啟動。而雙方有效的管道在檯面下的溝通醞釀是必要的條件。」

有關蔡政府「去中國化」措施,林中斌表示,陸方雖不能不批,但也認知只是內部施政做為;這些事沒有在國際上添習近平麻煩,沒有逼他必須反應。

 

中梵遲早建交 台可爭AIT模式

20170817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17000438-260108

近年中國大陸與梵蒂岡關係大幅改善,外界頻傳中梵距離建交只差最後一哩路。前國防部副部長、前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指出,中梵建交最有可能時間點將落在中共19大之後,也就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第二任期;屆時對台灣最好的作法是,爭取建立台梵版「AIT」模式,讓台梵關係還能保有實質互動往來。

林中斌在受訪時直言,中梵終究會建交的,但他希望雙方建交之際,台北與北京關係也能獲得某種程度的改善,屆時台灣政府要努力爭取的是,台梵關係能保有類似台美關係的「AIT」模式。他解釋,不同於非邦交國的關係,「AIT模式」意味著台梵之間還能有實質往來,這對台灣來說是不得已情勢下最好的結果,對梵蒂岡來說也符合方濟各教宗的悲憫博愛的情懷。

林中斌對國際問題和兩岸關係研究不輟,前年在軍事評論員亓樂義邀請下,兩人合寫《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專書,近期將出版。該書梳理「中國的前景」和「美國的變局」,提出「台灣的抉擇」,全面探討台灣面臨的國際和台海困境。

針對台灣處境,亓樂義受訪時說,台灣應該在政治表述上淡化意識形態,不要讓中共找到動手的藉口;軍事上則要自保,讓中共要打台灣時會有風險;經濟則要國際化,如此一來,對台動手就不只影響台灣,而是動到國際資本。最後結果是讓大陸「打得下,治不了」。

亓樂義還提到「勢圍」和「力圍」的差異。勢圍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力圍則是軍事。現在大陸對台主要是勢圍,力圍當然也有,像是最近軍機繞台等。力是戰術的,勢是戰略的,過去我們大多關注力圍,卻忽略了勢圍的重要性。

 

習第二任期 蔡習會有望成局

20170817日 旺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17000435-260108   

兩岸僵局難解,民共未來互動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前國防部副部長、前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兩岸關係有企圖心、19大後台灣問題會浮上檯面、北京感受到小英迄今的自我克制以及台灣(綠營)對兩岸關係的「學習曲線」也走了一陣子,基於這四點,他認為「蔡習會」在習第二任期(中共20大前)有可能實現。

突破關係 習企圖心強烈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由於小英遲遲未對九二共識表態,兩岸關係急轉直下。中共19大即將登場,習近平進一步鞏固權力之餘,未來兩岸關係能否出現曙光、甚至營造出民共「蔡習會」成局的時機,備受關注。

林中斌昨在台北受訪指出,習近平對突破兩岸關係的意願,更甚前領導人江澤民與胡錦濤,或可比擬鄧小平。換言之,習近平企圖心非常強烈,不會允許其任內兩岸關係沒有任何進展。

19大後 台灣問題上檯面

其次,林中斌解釋,19大之前,台灣問題並非習近平首要之務,主要對台問題,還是以江、胡對台政策為主。19大後習權力進一步鞏固後,台灣問題順位將大幅提升,習屆時不必太擔心大陸內部對其不滿的人,可能會拿他對台灣新作法挑戰他。

此外,林中斌透露,有大陸地方政協人士指出,蔡英文對北京方面已盡其所能克制,並未在兩岸問題上挑釁,給處於多事之秋的習近平找麻煩,北京都看在眼裡;北京不只對蔡在台灣內部困境相當瞭解,習對蔡英文甚至不無「感激」之意。

蔡已克制 北京看在眼裡

林中斌還指出,綠營國策顧問黃天麟、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近期投書平面媒體,內文對兩岸局勢及我方政策有新的感觸,加上此前綠營縣市長提出「親中、友中、和中」等說法,都顯示綠營之前未曾有的態度。未來兩岸關係若有轉圜契機,綠營支持的人士的反應會不同於以往而可能與時俱進。

對於「蔡習會」何時舉行?林中斌指出,在習近平第二任期促成「蔡習會」的可能性上升。但從過去經驗看,兩岸很多會談的必要條件都須在檯面下進行很久,最終只是照劇本演出,「蔡習會」若能成行也必須如此。

 

 

戰略防守 多重嚇阻

2017310 聯合報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333160?from=udn-catenewnews_ch2

對峙雙方,各有鷹派。表面互恨,實際互挺。

年來,對岸武力統一台灣聲浪上升,但皆非來自現職官將,亦非最高官方喉舌。為何?

正如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所說,中共十九大將臨,「習近平對內、對美關係追求穩定」。彼岸有人炒作「武統」,企圖激起台灣獨立勢頭,逼習反應,對習不利。

從習打貪以來,共軍少將以上自殺至少十九位。若習十九大人事順利,推動改革,涉嫌文武官員,前景堪虞。但反習不敢明目張膽,只能順了「反獨促統」,推波助瀾,亂習布局。

幸好,我馮國防部長冷靜以對,拒絕美在台部署薩德,「不涉入大國戰爭」,讓對岸鷹派頓失攻台倡議之著力點。

同時,部長揭櫫我國防指導原則,一新耳目。不才野人獻曝,對此拋磚引玉如下:

戰略防守,戰術攻擊,多重嚇阻,聚散自如。

戰略特色是時間長、空間大、面向多(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等)。戰術是時間短、空間小、面向少(軍事而已)。台灣在戰略階層是防守,無意攻擊對岸;而在戰術階層是攻擊。

多重嚇阻包括昂貴的高科技嚇阻、其次中科技嚇阻、以及最經濟的低科技嚇阻。原因是台灣國防經費拮据,而武器來源受限。寄望於性格善變、團隊多事的川普總統大力軍援台灣,實際嗎?解放軍已快速現代化,多核彈頭的東風四十一洲際飛彈可擊全美,專打航母戰鬥群的東風廿一D及廿六,拒馳援美軍於台海之外。國軍既使殲敵數周,也無力固守。嚇阻共軍登台最有效的選項,無法靠軍力,而靠心理。

台灣要展示能力:共軍登台容易,但結束戰事困難。因為化整為零的獨立狙擊手神出鬼沒,除之不盡。下決定攻台的北京領袖便會遭內部政敵奪權的威脅。因而一開始,他便不隨意下令攻台。

台灣獲得昂貴的高科技戰力,操之在人。但培養低科技戰力,操之在我。後者即是不對稱戰爭:台灣以「水泥叢林的游擊戰」對付共軍戰機、軍艦、飛彈的高科技戰爭,達到嚇阻的目的。

一九七○年代,來台參與明德專案的德軍將領Oskar Munzel早已建議:對抗共軍,台灣以寡擊眾、節約物資的方向應為「游擊戰」,而非正規戰。

台灣需要國防,原因有四:●嚇阻共軍犯台;●兩岸政治談判的後盾:否則陷入予取予求之劣勢;●護漁護島;●救災。

但是台灣不能只靠軍事國防。中共軍事手段一向與超軍事手段合併運用。忽略此點是國軍內戰失利的主因。若台灣再度就軍事論軍事,將再度重蹈覆轍。

中共統台手段:●下下策是上述的傳統戰,傷亡慘烈,占領廢墟,可能性趨近於零。●下策是癱瘓式的點穴戰,用內應/網路戰/電磁脈衝,但占領後民怨高,統治難,可能性低。●上策是不戰統台,用超軍事手段如外交圍堵和買台窮台,正在進行,效果未知。●上上策是心靈契合,需要對岸多方進步、領導穩固自信、台灣自願。如果北京改革向前,華府持續內鬥,不無可能。

台灣備好全盤因應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