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學者:解放軍更“微笑好學”代化超想像
環球時報 2013.11.04

大陸媒體首次不稱我為 "前台灣防務部門副首長" "前台灣大陸政策部門副首長" 而稱我為 前"副國防部長" 及前 "陸委會副主委。可能是延續 張志軍王郁琦互稱官銜 的作法,向"一國兩府" 移動。環球時報誤稱我為淡江大學教授,但開會時我已更正:2012年退休。(林中斌 2013年11月7日)

 

It was an interview conducted in Shanghai November 2 by Global Times owned by Renmin Ribao (PRC official mouthpiece) on my views on the evolving PLA,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for me, PRC newspapers referred to me using my former proper governmental titles such as "Taiwan's former Deputy Defense Minister" instead of "the former deputy head of Taiwan department on defense matters".(Chong-Pin Lin Nov. 7 2013)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3/1104/c1011-23423299.html  accessed  November 5, 2013

來源:環球時報 20131104

 

  提到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退休教授林中斌,兩岸及美國學界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1992年就預測到兩岸將發生導彈危機,還曾連續4次成功預測美國大選結果。林中斌對大陸軍隊和兩岸關係持續關注並深有研究,並在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時都曾入閣,任過陸委會副主委國防部副部長112日,他赴上海參加華東師範大學主辦的兩岸關係的新發展與周邊安全學術研討會,並接受了《環球時報》的獨家專訪。

 

  解放軍變得微笑好學

  環球時報:您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解放軍?主要通過什麼管道來研究?

  林中斌:我在美國喬治城大學學習國際關係與安全,1983年開始做博士論文,我想做一個沒人做過的題目,即解放軍的核武器。那時接觸的資料就是間接從大陸來的公開刊物、港臺及海外的中文報紙。我覺得我比老美強,他們經常誤判,但我那時就提醒過他們解放軍的現代化遠超過想像,不是他們所說的乏善可陳。後來證明我是對的。

  近幾年,我覺得軍事不是研究解放軍唯一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大陸的大戰略。比如上世紀80年代一個研究解放軍的學者公開表示,中國不可能發展航母,因為沒有配套。我說不是這樣,你們有的我們要有,你們沒有的我們也要有,這是遲浩田1988年講的。他們沒有看到,但我看到了。

  環球時報:您研究解放軍已有30年,您認為解放軍有哪些重要變化?

  林中斌:我認為轉捩點發生在1995年和1996年的導彈危機。經過這場危機,西方感覺低估了解放軍,大陸也在反思。在1996年到2002年之間,北京的高層和智庫進行大辯論,最後在2002年夏做出重大決定。20021015日,中央黨校出版的《學習時報》刊登對錢其琛的採訪。他提出中美有三個不變:一是合作基礎不變,二是矛盾基礎不變,三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不變。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處於矛盾抗爭之上。我因此分析認為,北京的大戰略是不戰而主東亞,不以軍事打前鋒,而是把經濟、文化和外交等作為前線部隊,我為此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叫超軍事手段,不是非軍事,而是超軍事,即包括軍事,但重點放在經濟、外交等其他方面,軍事只作為後盾。

  解放軍的第二個變化就是變成微笑好學的戰士。很多精力放在學術上,這要感謝熊光楷1988年提醒大家加強研究,之後解放軍的大校和少將出現很多博士,這是非常好的改變,因為高科技戰爭及未來戰爭不是靠蠻力,而是靠智慧。最近一件事尤其引起我的關注,解放軍海軍訪問美國,艦長用英文跟對方做簡報,這是以前沒有的。至於微笑的戰士,解放軍將領最近幾年承擔了外交任務,不僅是傳統的軍事外交,還有將領甚至是防長親自去東南亞做外交政策解釋。我認為這是非常重大的轉變,這是真的新解放軍。

  環球時報:這些變化對台軍衝擊有多大?

  林中斌:純軍事方面雙方對比,臺灣早就不是對手了。我認為,2005年是品質交叉點,軍事已經不是兩岸對峙最重要的因素。大陸200411月的國防白皮書,也就是20053月公佈《反分裂國家法》前的一份重要文件,已經拿掉了我們不放棄對台動武這句話。那時解放軍的國防白皮書就已超越臺灣,而且面向超越軍事,其眼光已經伸向太平洋了。

  臺灣民眾有兩大顧慮

  環球時報:您理解的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應包括哪些方面?

  林中斌:我不能代當權者詮釋。目前兩岸互信機制的主動權在大陸,臺灣不僅被動,而且相當被動。我常常講兩岸的問題都是內部問題,對今天的臺灣來說更是如此。臺灣有兩個政黨,每4年有一次選舉,政治人物無論在野還是在朝,都要有這個考慮。

  我認為,軍事難題不是從軍事來解決,還是要超過軍事。臺灣內部的問題之一就是民眾的感受,一個對國際空間被壓縮的感受,另外一個是導彈部署的威脅。某解放軍將領曾講過臺灣關切的導彈部署是假議題,如果見面的話,我想問他,既然不是真正的問題,為什麼不後移呢,反正要打的時候再移回去好了,而後移就是很好的姿態。這兩個是臺灣人民的主要顧慮。我可能不清楚北京內部的複雜性,但我想如果北京能夠做的話,是可以把這些顧慮解除的。

  環球時報:臺灣人能從對美軍購中獲得安全感嗎?

  林中斌:對美國來說,對台軍售有越來越多的顧慮。2003年,美國一位高級官員與臺灣一位官員見面時,後者問:美國為什麼不把最好的武器賣給我們?美官員說:第一,如果我們賣給你,你就宣佈台獨了,我們不放心;第二,我賣給你們之後,怎麼能保證以後不會到對岸呢?至少有十年的歷史,美國在這方面有疑慮。最近幾年,對於臺灣真正需要的美國武器,美國非常猶豫。我相信,大部分臺灣人民不會那麼笨,認為買了武器就有安全感,但又總覺得有總比沒有好一點吧。

  預測導彈危機有兩大依據

  環球時報:您之前預測到1996年的導彈危機,當時主要依據是什麼?

  林中斌:第一是中國大陸內部的一些趨勢,當時我在美國認識一些年輕人,他們的父輩經歷過長征,我從中瞭解到一些解放軍的情況。第二是臺灣方面,1994年出爐臺灣悲情論,兩個趨勢走下去,我覺得會衝撞起來。1992年我就預測到解放軍要展示新長的軍事肌肉,即導彈,我預測解放軍會把導彈——沒有彈頭的——打到臺灣水域。

  環球時報:能否預測一下未來幾年兩岸關係的走向?

  林中斌:大概在2020年之前肯定會有大的突破,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時間說不定還會提前。兩岸大小相差懸殊,最重要的主動權和影響力來自於大陸,會有一些新的觀念和做法促使兩岸有重要突破。而所謂重大突破,就是我剛才講的針對臺灣人民的疑慮,大陸會有一些新的做法。(吳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