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決戰東亞?

 

 

財訊20100901林中斌專欄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曾任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及政治系教授、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亞洲部副主任,陸委會副主委、國防部副部長


本文字數(不含小標)1802  小標字數: 15     限制字數:1800     修訂:2010. 8.11

 

今年三月底南韓天安艦神秘爆炸,南韓指控為北韓魚雷所為,北韓否認。東亞局勢因而激盪至今。

意外的是:當時兩位主角已靠邊站,而當時的配角--中美兩國--推向前台。他們強勢演出東亞安全大戲,情節急促變化,令人目不暇接。雙方各以針鋒相對的外交發言,和不甘示弱的軍事演習,來回比劃。地區局勢持續升溫。

七月,美國與南韓在日本海黃海軍演,並派遣三艘核動力潛艇進入東亞。八月,美國航空母艦卅五年以來首次造訪越南峴港,並宣布將進入黃海與南韓進行演習。北京外交部強烈抗議,為七月一日以來,北京第九度對美韓軍演表達不滿。而且,自七月初以來,雙方對南海問題各持一詞,互不相讓。

此外,共軍六月底東海實彈射擊,七月初試射航母殺手東風21D飛彈,七月底三大艦隊南海演習,八月在濟南軍區動用七種武器舉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演。

其實,歐巴馬就任總統後,美國去年已開始加強與東亞關係。○九年七月與東協簽署友好條約,十一月邀請印度總統訪問白宮。可是在北京眼中,美國圍堵中國之企圖太明顯。解放軍少將羅援七月說美國已由「半月形進為全月形包圍中國」。

 

中美探索新定位

 

目前情勢下,有人認為:美國已推出新的長遠東亞大戰略,加強外交和軍事部署,「遏阻中國霸權的擴張」。依此看法,中美軍事衝突不能排除。這也是John Mearsheimer教授有名的預言:上升的強權和下降的強權一定打仗,歷史上無例外。

然而,對情勢更貼切的解讀是:上升的中國和下滑的美國正在相互摸索彼此的新定位。一旦找到更符合雙方實力的平衡點,兩大國會長時間相當穩定的維持合作多於對抗的新關係。

中方無法忍受美方軍機及軍艦不斷假「自由航行」之名 前來中國沿海收集情報。例如:○一年四月在中國外海中美軍機擦撞,去年三月在南海中美雙方船艦擦撞。

美方也無法忍受中方近來屢次不尊重自己的總統和部長。去年年底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裡,中方中級官員當了歐巴馬面批評美國。今年夏天在香格里拉會議上,中方派職位偏低的副總參謀長與美國防部長蓋茲對口,並同時取消之前對蓋茲訪華之邀請。

雙方領袖若不採取抗議言行,將被國人認為「軟弱」,而有損自己在國內政治威望。但是,雙方都不希望擦槍走火,那會造成更大問題。雙方都盼望對方先讓步,便可收場。

以上解讀的理由如下:

一、經濟實力消長。中國亮麗度過經融風暴,不止成長保八,而且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在汽車製造和消費、太陽能面板和發電風車生產、高速鐵路架設方面也奪冠全球。相對的,美國成長疲軟,今年財政赤字佔GDP10%破歷史紀錄,必須削減國防預算。目前華府已宣布關閉聯合部隊指揮部、裁撤五十名將領、減少航母數目等。未來?可能更糟。美國如何能持久用軍力對抗中國?

二、美國雄心衰退。今年二月美國ABC民調顯示43%美國人相信廿一世紀中國將主導世界,只有38%相信美國仍主導世界。Foreign Affairs雙月刊是美國意見領袖的指標。三月號,哈佛大學的教授Niall Ferguson發表文章說:「當美國帝國消失時,它會消失得很快」(筆者並不完全同意)。 五月號,戰略學者Robert Kaplan主張美太平洋駐軍「固守大洋洲」,其實就是由日、韓撤守至關島等第二島鍊。

 

暫時表象無法持久

 

三、中國「鬥而不破」。中國人是「孫子兵法」的學生。孫子重視虛實並用和不戰而勝。「不戰而主東亞」是北京大的戰略(筆者○四年提出)。○六年北京出版《大國崛起》強調大國必須避免過度用兵才能持盈保泰。毛澤東指導對強敵人要「鬥而不破」,北京今日仍然善用。一月底,北京猛烈抨擊華府軍售台灣,似乎即將失控。二月十八日,北京已主動緩和,准許美航母進泊香港。美尼米茲艦長當時表示非常意外。

四、亞洲鄰國二心。表面上,與美國合作遏阻中國的周邊鄰國,其實經濟上與中國關係不斷加強。對日本、南韓、越南而言,中國都已成為他們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度極不放心中國的崛起,但是雙方經貿不斷成長之外,還舉行過至少三次軍事聯合演習。這些國家瞭解雞蛋最好勿置於一籃,美國是它們目前的避險伙伴,但可永遠依賴?不確定。

五、世界合作救災。近年來,世界各地災害頻仍。趨勢指向,將來還會更多。大國軍隊已忙於救災,國內國際都有。明日的世界和人類歷史的世界將大大不同。天然災害如同環境污染是不認國家主權的。熱帶氣旋橫掃數國,死傷上萬,從不尊重邊境海關的權威。國家主權觀念,只有數百年歷史,並非天經地義,將被調整。中美兩大國為了自身利益和周遭世界村的生存,無法迴避合作。

小國台灣目前如何自處?必須維持在中美雙方之間的平衡點,雙向交往,相互照會。企圖在美國遏阻中國時獲利會得不償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