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0412 林中斌《名家專論》讀一份台灣報紙夠嗎?

中國時報 2005. 4.12

  三年四月十一日,台灣某兩大報頭版新聞都講美伊戰局。標題分別是:「布希:海珊已被推翻」;「布希:還沒戰勝」。


  二年十二月六日,台灣三大報標題都有美駐台代表包道格講話內容。分別是:「片面改變現狀將損失無計」;「美承諾維持台灣自衛能力」;「兩岸應找到共通互利立場進行溝通」。


  一則新聞,各取所需。長期讀一份報,意見可能愈趨偏極。台灣目前社會紛亂和分裂,媒體難辭其咎。


  媒體如此,何以凝聚共識?北京略施手腳,台灣內耗加劇,還須動武奪台?何況,社會更為沉淪。


  其實,面臨「戰國時代」,台灣媒體財務緊繃。改革未嘗不是生機。
  一年六月,紐約時報告訴筆者:「道德的高尚是我們賺錢的基石」(The moral high ground is our business bottom line)。兩千年,全球新聞業不景氣,但時報收入破世界紀錄達美金卅五億。各地愈來愈渴求高品質新聞,時報百年來嚴格的新聞倫理,因而大發利市。時報內規有十二類一一五條!例如第十五條:「我們盡可能告訴讀者全部而不抹黑或潤色的事實(the complete and unvarnishedt ruth.)有錯立即更正」。


  華盛頓郵報創立人Eugene Meyer一九三五年制定七項原則。大字印滿總部入口牆上,員工進出必讀。包括「報導全部事實(All the t ruth)」;「對公眾而不對擁有報社的私人利益負責」等。也許陳義太高,不免偶爾力有未逮。台灣報社員工可有每天讀到新聞倫理?


  台灣媒體客觀主觀評分都不及格。今年二月二十八日美國務院人權報告稱台灣新聞報導「反常」(erratic)。同日洛杉磯時報稱台媒體是「瘋狗」。四年九月五日陳錦華教授引述對台記者民調:「認為真正作到客觀平衡報導的不到一%!」「八十三%認為媒體……腥、羶、色掛帥」。


  有深度、有格調、有市場,這是全球新聞的趨向。渴望媒體改革的台灣民意已萌芽。對有眼光在混戰中勝出的媒體,建議有五:
  一,整合部分,報導全象。大陸、兩岸、國際、甚至國防、經濟新聞相互關聯,鼓勵記者合筆撰稿。打破各組記者的山頭主義。短期輪調大陸、兩岸、國際記者於各組,消除累積的心結。


  二,議題分工,超越衙門。准許兩岸組記者採訪國防、外交、農業等新聞,其餘類推。威權時代的媒體是政府的工具,記者依部會分工,時代演進了,媒體尚未,甚至,記者仍待在部會記者室等待官員每日「餵食營養」!


  三,尊重學者,回歸本業。記者在同一版面報導又評論,豈不是球員兼裁判?而且非職業裁判易犯錯,記者應整合眾多學者的分析陪伴事實的敘述,記者高見應登在民意論壇。


  四,品質為上,字數為下。解除記者每日交稿三千字的桎梏。要求有時間縱深(過去、現在、未來)、空間幅員(台、中、美等)、層次全面(政、經、軍等)的報導。如此可以減少記者作虛功:白寫不登;也可以增加報導分量,有助競爭。


  五,新聞倫理,常說要作。民眾對新聞自由的新鮮感在消退,對腐爛、淺薄、片面新聞的厭惡在發酵。台灣社會跟隨美國,新聞倫理轉為利潤遲早要來。


  媒體改革的動力有三:自身的利益、法律的規範、社會的壓力。修改過時的法規尚待政治家立委出現,社會的壓力你我皆有責任,敬呈淺見互勉。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