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5 林中斌《名家專論》水泥叢林游擊戰

 

 

中國時報2005.4.5 

 

  二○○三年四月,美軍攻佔伊拉克,花十五天死六十五人。一年後四月,死亡十倍。兩年後,死亡幾乎二十四倍(至三月卅一日共一五三三人)!


  高科技武力在巷戰中吃癟。共軍極力學美軍,我們應參考美軍的剋星伊國游擊隊來制敵。


  水泥叢林游擊戰可成為我高科技戰力的配套,構成我國防上雙重的嚇阻。


  台灣從北到南樓房綿延不斷,比伊拉克沙漠有更多的屏障,有利我狙擊防守。這種不對稱作戰不需昂貴的武器,是以小搏大有利的選項。只要具備並展示這種戰力,北京難下攻台決心,我便達成嚇阻目的。


  今年一月,伊國選舉。游擊隊威脅人民不得投票,否則格殺勿論。結果,投票率達百分之七十!可見頂多三成人民支持游擊隊。


  台灣民意固然分歧,但支持抗敵只要有三成,即足以發揮城鎮游擊戰的威力。


  共軍意在快速奪台,我們「投其所惡」便能遏阻他攻台。


  共軍奪台無法像美軍在伊拉克拖兩年尚未解決。風險太大!可能是:經濟倒退三十年,社會不安失控,邊疆民族伺機而起,國際情況惡化,領導在內鬥中下台。


  也有人說:「北京領導人從未因對外作戰而下台。」其實,他們從未貿然下作戰決定。


  共軍發動對外出兵的戰爭以短促著稱。三年韓戰是例外,但並非共軍發動。


  共軍希望以最少的流血和破壞把台灣像搶新娘或金雞母般抱入懷中。因為流血多,民怨深,不利日後統治。破壞多,要花更多錢恢復生產,不划算。


  共軍說:「最好不死人,儘量少死人,要死死軍人。」國民黨二二八的教訓北京牢記在心。游擊戰有利守軍,只要沒輸,便贏。共軍若會陷入長期水泥叢林游擊戰,又無法避免大量流血和破壞,北京便極不願對台動武。城市可以說是現代軍史中以弱剋強最佳的戰場。


  一九四二至四三年德國大軍受困於史大林格勒。俄軍少數的神槍手,造成德軍巨大的恐慌。Vassili Zaitsev彈無虛發(電影Enemy at the Gates之真實主角),一人便擊斃敵軍一四九人。最後,俄軍及居民雖死五十萬,德軍死和被俘共二十五萬,東線德軍自此潰敗。


  九五年後,配備精良的兩萬多俄軍攻車臣首都Grozny,守軍不過兩、三千。俄軍消耗無數資源,付出高昂政治代價,最後卻灰頭土臉。九二至九四年,美軍進索馬利亞打城鎮戰。最後因為持續攀升的傷亡數字,只好撤退(電影Black Hawk Down)。


  或許有人認為:台灣無抗敵意志,不適合打城鎮戰。難道無抗敵意志便可以打高科技戰嗎?同仇敵愾需人民有共識,需領導定國家目標優先順序,需社會多數尊重少數等等。難道要等共識培養出來再開始準備城鎮戰力嗎?共軍近年來全力獲取空降、「城市」戰力。我方輕敵之空間在壓縮。

  淺見建議如下:
  一,恢復我特戰部隊並提升其城鎮戰配備及演訓。

  二,全民國防配合特戰,演訓城鎮戰後勤醫護。

  三,國防大學廣收城鎮戰例,並派人實地勘查。


  城鎮戰是殘酷的。有準備反而可防止戰爭。正如擁有核武,即使不用,亦可免戰爭。


  將來,如果國際局勢遽變,美日無法馳援台灣。我城鎮戰力仍可嚇阻戰爭。這才是真正操之在我的國防。


  其實,城鎮戰只是不對稱戰之一種。敵我大小懸殊,我應運用智慧也思考其他可能,以確保台海和平。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