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 要這樣讀」
August 28, 2017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28000410-260109
accessed Augsut 28, 2017
● "如果認為《環球時報》足以代表大陸官方,就可能對官方立場產生誤判。”
林中斌 節錄 2017.8.28
《環球時報》是大陸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犀利的言論不但在大陸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力,也經常在台灣輿論場上熱烈發酵。《環球時報》在民進黨執政後,開始頻頻點評台灣事,台灣一般將該報視為大陸政策風向標。
根據習近平「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的指示,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媒體的《環球時報》毫無疑問姓黨。2013年年初轟動一時的《南方週末》新年獻詞風波中,《環球時報》的社評不但是黨媒當時唯一的聲音,而且第二天被各大媒體統一轉載,扮演了在官方輿論場上一錘定音的角色。不過如果認為《環球時報》足以代表大陸官方,就可能對官方立場產生誤判。
用總編輯胡錫進的話來說,「《環球時報》由黨報主辦,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也最成功的報紙之一。」既是黨媒又是市場化媒體的複合定位決定了《環球時報》的言論必然有別於正統的官媒。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米博華在給《環球時報》社評集作序時幾乎道破了「天機」,「時報是有影響力的報紙,但不是機關報;是解讀世界和中國對外行為的媒體,但不是外交機構。它是以民間聲音反映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張報紙。這樣的定位贏得了《環時》遊走於官方和民間的廣闊空間,既可以穿西裝打領帶,也可以穿短褲藍白拖;既可以很外交,也可以免去客套。嬉笑怒罵,可以是聊備參酌的意見,又未必不是政策的宣示。」
至於如何判斷該報社評和評論員文章中哪些是「聊備參酌」的民間聲音、哪些是政策宣示?似乎沒有簡單的答案。這或許是《環球時報》及其主管部門的輿論操作空間,既可以遊走於官民之間,最大程度擴大言論空間,同時也方便有關部門閃轉騰挪。也就是說,《環球時報》的言論客觀上可以產生試探輿論的功能,如操作錯誤,官方也可以不必承擔後果。
當環時發表「刺激」台灣的言論,如能對「反台獨、促統一」產生積極作用,大陸官方樂觀其成。萬一產生了副作用,有關部門也可以輕易迴旋。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期間,《環球時報》發表〈大陸決不能與台灣重啟服貿談判〉,強硬的立場引起台灣輿論的爭議,但國台辦發言人只輕描淡寫「大陸輿論也是多元化的」,否定了《環時》的觀點,但事後而論,《環球時報》似乎又是先見之明。
作為「多元化輿論」一分子的《環球時報》,在發出「民間聲音」時,難免會遭遇批評。去年4月很多媒體報導了大陸資深外交官吳建民抨擊《環球時報》言論極端, 「搞不清楚狀況」。更有甚者,《環時》還會跟其他黨媒「打架」。最典型就是去年1月突發的周子瑜事件,《環時》認為大陸網友討伐周子瑜是愛國主義表現,《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號「俠客島」卻對大陸民粹主義痛心疾首。一家是黨報最成功的子報,一家是黨報最活躍的新媒體,誰更權威?
台灣要理解大陸,當然應該閱讀《環球時報》,但對兩岸關係最核心問題的判斷,可能還是要關注《人民日報》說了什麼、沒說什麼,畢竟它才是大陸輿論場的定盤星。(作者為大陸自由作家、大學教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