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職
山姆大叔遇上中國巨人,可能無法強硬太久
accessed Jan 20, 2021
天下雜誌
拜登就職|山姆大叔遇上中國巨人,可能無法強硬太久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7116 下載 2021.1.20
文 林中斌 採訪整理 辜樹仁 天下Web only
2021-01-19
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總統,橫在眼前的最大外交挑戰就是美中關係。外界預料拜登將延續川普強硬立場,美中經濟持續脫鉤。但事實上美企繼續前進中國,拜登恐難強硬太久。加上北京已改變對美態度、收斂戰狼外交,美中新冷戰可能熱不起來。美中緩和,也有利兩岸僵局開解。
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www-cw-com-tw/article/202101/article-600799c062890.jpg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99+瀏覽數
美中關係從川普4年前上任,掀起貿易戰與科技戰後,急速惡化。兩岸關係也因為川普政府高調挺台,引起北京頻派軍機、軍艦繞台,而變得緊張。但到了最近,美中台關係轉機依稀浮現。
一般預料,新總統拜登將延續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態度,美中經濟持續脫鉤。但美中之間非但不會脫鉤,可能還會加強掛鉤。加上北京對美態度已經調整,不準備硬碰硬。拜登對付中國,可能不會硬太久。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民調,高達73%美國人對中國缺乏好感,美國民眾「反中」情節的確高漲。拜登就任後,不得不延續對中國的強硬態度。
但同時,拜登對中政策既競爭又合作。在經濟、科技、軍事上有許多競爭,而在防疫、氣候變遷、反恐、國際金融穩定與反核等諸多議題上,將會接觸中國、尋求合作。
這在民主黨外交幕僚過去一、兩年發表的評論當中,已有表示。其實就是回到歐巴馬政府時期,希拉蕊擔任國務卿時的對中「競合」政策,雖然他們並不如此標示。
不過,現在的美中關係客觀環境不一樣了。歐巴馬時期,美國經濟還很強大,但現在美國經濟尚未從疫情中恢復,中國卻已經脫胎換骨。
中國經濟在2020年4月開始反彈,國際貨幣基金在6月預估中國20年GDP成長1%,10月上調到2.1%,中國政府最近公布的最後統計是2.3%,而且是唯一正成長的主要經濟體,21年的成長率預測還會高達8.2%。川普透過貿易戰打中國,好像作用不大,20年中國出口成長了3.6%,還比19年更好,更是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成長的主要經濟體,尤其是出口美國還成長了7.9%。
反觀美國,疫情屬全球最嚴峻,而且繼續惡化。經濟仍在衰退,國際貨幣基金預估2020年將負成長4.8%。川普發動貿易戰打中國,卻讓美國內傷。
跡象之一,美國國庫收入其實沒有因為貿易戰加收的關稅而增加,因為很多增收款都用給在貿易戰中受傷的農民紓困了。跡象之二,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紐約分行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報告估算,貿易戰導致美國上市公司股價平均下跌6%,等於市值損失1.7兆美元。
美中經濟脫鉤?恐怕是更掛鉤
其次,川普要求美國製造業回流,美中經濟要脫鉤。但《德國之音》6月報導,2020年4月在中國的美國商會調查顯示,83%美國企業不會撤離中國。9月,上海美國商會公布的調查,92%美商不會離開中國。香港美國商會在2020年6月對1500家公司做的調查也顯示,70%不會走,跟我們印象不太一樣。
不但大多美商不走,還有不少增加投資。特斯拉就去上海設了一個大工廠,好市多量販店(Costco)也去了中國。還有花旗銀行等大銀行和基金公司等華爾街金融業,都一頭竄進去。《金融時報》在11月報導,因為歐美國家都是負利率,只有中國扣除通膨後,仍然有正利率,歐美基金投資,包括許多退休基金,當然就往利率高的中國跑。如果美中脫鉤,那些基金將面臨發不出退休金的窘境。
看來,美中之間不但無法繼續脫鉤,而且拜登上任後可能會增加掛鉤!
為何美商青睞中國?第一個原因,中國有效控制疫情。第二個,中國經濟強烈反彈。
第三,中國的經商環境改善很多。原來缺乏對外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那是川普發動貿易戰理由之一,現已大幅改善。《經濟學人》2020年8月報導,2019年外商在中國法院提出智慧財產權訴訟案勝訴達89%。過去外商在中國成立公司要花23個月,現在只要9個月。
第四,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後依序對軍方、官員、國企、太子黨等打貪。今年又擴大已進行多年的對政法系統打貪。在內部清理後,2020年4月中國宣佈開放金融市場,讓外資銀行可以大幅提高合資企業的持股比例。這是外資金融業盼了幾十年而未得的開放。
可以說,習近平利用美國打中國的外部壓力,化為對內部加強整頓與清理的動力。有點像當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朱鎔基利用外部壓力,名正言順進行國企改革。
美國前總統柯立芝有名言,「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美國國家做的就是生意)。」40年來,美國國會不再立法限制美國大公司,因為他們對兩黨國會議員都捐款助選。
美國企業和金融界紛紛前進中國,華盛頓美國政府要往哪裡走?目前雖然美國民意對中國反感,所以拜登就任總統後,一定至少在說法上是很強硬的。但即使拜登有意走希拉蕊當時的路線(重返東亞戰略),要反制中國,能走多遠?過一陣子就就不一定了。
中國戰狼外交收斂
從中國方面來看,對美國態度已經不像貿易戰時期那麼強悍,戰狼外交已經收斂。
廣告
貿易戰初期,雖然北京不主動出擊,但對美發言相當強硬,尤其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和美國政府言詞交鋒,你蹦過來我就蹦回去。但戰狼外交在很多地方碰壁,外交部長王毅2020年9月訪歐踢到鐵板,聯歐抗美失敗。到了12月,中歐卻簽了投貿協定初步同議書,充份反映北京戰狼外交的內部檢討和降溫。北京的確做出若干讓步。當然德國也開放5個月試用華為5G設備。
北京態度轉彎和習近平執政風格,同時「下情滯上達、上令厲下行」,可能有關。
習當政下的中國,像個孔武有力的巨人,但反應遲鈍。
反應遲鈍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多年打貪後,引起官員反彈,從中作梗,或是「怠政」,沒有中央命令,不敢動作,少做少錯。
第二,習近平的中央政府經驗是在擔任國家副主席時才真正開始,所以對中央黨政運作不夠熟悉,可能是這個原因,讓他在接任總書記後,採用小組治國模式,繞過政治局體制。據說由習直接負責的小組多達30到40個,每個小組決策都要習拍板定案才動得了,他一天能有多少時間?
第三,是中國官場陋習,報喜不報憂。
這三個因素導致習近平執政這幾年來,面對重大問題常出現「下情滯上達」,美中關係第一時間判斷錯誤、戰狼外交碰壁、武漢防疫慢半拍如此,對台工作忽視台灣年輕人反中,也是如此。
不過,一旦中國這個巨人動起來,習近平「上令厲下行」,就不得了。雖然一開始出錯,但經過內部討論、反覆研擬、辯論之後出來的決策,通常都是正確有效的。國際公認的疫情控制成功、經濟反彈,就是最好的例子。對美國政策的調整,也是如此。
2020年4月底,曾是鷹派、反美立場鮮明的前共軍將領戴旭表示,「想不到沒一個國家站出來表示同情和支持中國……要承認美帝是世界老大這個事實……中國有必要對美國重新認識,否則在戰略和戰術上會犯重大錯誤。」就是反映北京對美態度的重新調整。
兩岸僵局有望開解
兩岸關係的緊張,也可能有機會緩解,2020年下半年已有許多跡象。
北京方面,2020年5月,以《超限戰》成名的鷹派前解放軍將領喬良發表〈台灣問題不可輕率急進 〉論文。對岸退休將領武統論從8月後,已未出現。
2020年12月初,習近平任福建省長時的副省長汪毅夫,提前取代胡錦濤外交大將戴秉國,接任全國台研會會長。汪祖籍台灣台南,曾祖父是台灣最後一任進士,非共產黨員,據說是習在福建的家臣,共用一個小廚房。
據「跟他很熟」的許信良說,汪是對台務實派。汪出線後不久後就強硬發言,力挺被武統派學者李毅批評的溫和派涉台學者陳孔立與章念馳,警告「絕不容忍妄議我中央對台大政方針、全盤否定我對台工作成績的言論」。
很多人認為習近平2022年要續任中共總書記,勢必在台灣問題上要繳出成績單,但習的成績單已經夠他連任了。況且,疫情控制、經濟起來和扶貧到位,才是中共施政優先,台灣問題不在最前面。
台北方面,蔡英文總統連任成功,「反中政治」已完成階段性任務。2020年9月,外交部長釗燮接受外媒採訪,公開說無意與美建交後,解放軍軍機未再飛入台海中線上空,更未逾越中線至今超過100天,最多只出現在台灣西南空域。10月,蔡英文在國慶演說自呼籲兩岸會談後。2021年元旦手持國旗,呼籲兩岸交流。
華盛頓方面,被拜登重用的外交幕僚,挺台強度不如川普政府。
被拜登任命為白宮印太事務主管的美民主黨前國務院助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近兩個月的研討會上表明,「美國挺台但不反中……寧靜對話符合各方最佳戰略利益。」「與台灣交往並保持尊重是合理的,但川普政府解除美台官員互訪限制是干擾拜登政府,太政治化」。將出任國安顧問的蘇利文(Jake Sullivan)甚至曾在2011年建議當時的國務卿希拉蕊,以台灣作籌碼與中國談美國對中國的大量債務。
從這些民主黨外交幕僚的言論來看,華盛頓將繼續賣武器給台灣,但不會為了台灣打頭陣,和北京在台海正面衝突。
美國經濟和中國更加掛鉤,加上北京對美態度調整,未來美中關係,不至於會出現硬碰硬的局面。兩岸之間緊張有望緩和,也不至於升級為熱戰。(林中斌為前國防部副部長、前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