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青年朋友鄭榮欣于2009年6月訪問中國時報名記者亓樂義的文稿。內容對研究中國或其他國政治軍事問題頗有參考價值。 林中斌2012.11.1
艷陽高照的午後,攜帶禮品及寫滿敬意的卡片,一路曲折穿過台北的大街小巷,來到了時報大樓。懷著雀躍又緊張的心,在莊嚴的大廳換好訪客證,等候爽快答應接受此次約訪的對象,資深軍事記者──亓樂義先生。
穿著輕便藍格紋襯衫的亓先生親自接待我們進入工作區,我的眼神為之一亮,滿是好奇的走過明亮的辦公區,而後進入會議室,進行採訪。
他在國外唸書時就決定要研究中國相關的議題。1987年中共舉行十三大,當時相當有名的美國ABC資深女記者Barbara Walters到北京專訪總書記趙紫陽,在美國見到這則新聞的他一看就覺得這個人具備洞察力,知覺到中國將會有很大的轉變。
1988年回國後,為爭取親身前往大陸觀察的機會,在非商人又不想單純觀光的情況下,進入「統領雜誌社」,以記者的身分到大陸採訪。「在北京街頭見到的人們都身著列寧裝或者深藍色的工人服,騎著腳踏車。那種感覺很難形容,透露著一種神祕的氣息卻又隱約散發前途發展看好的氛圍,你知道那裏將發生重大的改變,儘管還看不太出來,但知道已經在變化了。」他回憶著。
1992年余範英經營的工商時報成立大陸新聞研究中心,他成為第一批進入的人員,從那時候開始就一直不間斷地跑大陸新聞,至今已有超過二十年採訪大陸的經驗。
記者要勤快、臉皮厚,學術理論的訓練具有相當的幫助
所有的行業皆然,一勤天下無難事。作為一名記者必須要一直去問,有人常抱怨跑不到新聞,其實並非如此,那是因為不夠勤快,問一次得不到答案,就要再次嘗試,可能是問的方式不對,也可能是問錯了人,必需做出調整,要想盡辦法緊追不捨。此外記者有個相當重要的特質──臉皮要夠厚,不怕被拒絕。有些人對記者的評價不高,覺得記者都亂寫,特別是現在有許多名嘴在電視上講,社會上有不少人對記者的態度是不友善的。「我們自己要抱持著無法兼善天下,也要做到獨善其身,我們有責任要去做一些事,當別人不願意告訴我們時,我們要去溝通,把工作做好。」他與我們分享著多年採訪經驗的心得。
評論家南方朔曾云有兩種人最需要用功,其中之一即為記者。記者代表著公器,是社會的監督,記者不是法官,但寫出來的報導比法官的判決還嚴重,報導不能隨便寫,因此記者一定要比其他行業用功,自覺性要高,既要膽大又要心細。「我大學唸書時的習慣至今仍保留著,每年固定有一萬元購買書籍的費用。」閱讀對寫作是有幫助的,即便以功利的觀點來看,一本書能讓人參加一場座談會、寫一篇專題,就能領取車馬費或稿費,「對我而言買書是有動力的,把書變成生產力,提高書的價值。」他勉勵有志成為記者的後輩要保有隨時隨地閱讀的習慣。
另外,他認為學校的基礎學術理論訓練,可以幫助記者在看事件時,不被侷限在表象與浮面,而能發現結構性的問題。「一般而言,記者容易有個特性:認為聽到風就是雨,其實根本沒有下雨。現在台灣媒體幾乎都是如此,感覺到風,就判斷是雨,但就學術而言,風就是風,雨就是雨,而如今太多人是風雨不分。」他說。
個人的軍事興趣,從零散的不成氣候逐漸發展到受人重視
「我唸書時算是個軍事迷,東看一點、西讀一些。」1995年時為了駁斥當時商周出版的暢銷書《閏八月》,他寫了第一本書《2010中共邁向海權時代》,陸續又寫了《從河殤到海權》、《捍衛行動》等專書。
受人注意則是2003到2006年,三年的時間在報社寫軍事專欄文章,而後開始接受電視台邀約,上節目談論軍事相關議題。「我至今仍是香港鳳凰衛視軍情觀察室的特約嘉賓,是鳳凰衛視台最紅的一個節目,有七千萬人的收視率,可謂鎮台之寶。因為要上電視講,就得逼自己看很多資料,要寫也一定要看,準備要充分。」他語中略帶得意地述說著這段經歷,但也透露出須要不斷學習準備的謙遜。
對研究解放軍後輩的建議:熱忱、天天閱讀以及知識的系統化
研究者首要具備的是熱忱,要喜歡看,沒有熱忱是沒辦法的。接著要天天的閱讀相關資料,很多人覺得《解放軍報》很八股,看一天、兩天會覺得八股,但連續看一個月後,就會看出一些心得,也許過了半年,可以看出趨勢並做比較,研究是點點滴滴的累積,不是報告臨頭了才開始找資料寫,平時就要下功夫。最後,在研究方法上要系統化,知識必須系統化才能進行分析,轉換成自己的觀點,而非零散、不清楚的。前頂略為稀疏的他,在燈光的映照下益發明亮,彷彿散發出學術的光芒,對後輩給予諄諄的提點與建議。
因緣際會的賞識下,擔任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諮詢委員,為國效力
2003年7月1日,他在國防部的紅樓對國軍高級將領講授共軍對伊拉克戰爭的看法。「當時擔任國防部軍政部副部長的林中斌,對我的見解非常讚賞,邀請我到國防部授課。」而後在林中斌於戰規司的名單推薦下開始接任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諮詢委員一職。
「國軍行政業務繁忙,在戰術上當然相當了解共軍的動態,這是其專業,但在戰略層次上仍具改善的空間」他如是表示著。由於國防報告書是公開的,各國都會注意,他希望當外國人在看到關於中共這一段時,覺得我國國防部還是很厲害,蠻了解情況的,因此基於個人的使命感,從2003年起接任此無給職,為國效力。他娓娓道來這箇中緣由,其中不乏對林副部長賞識的感激,更可見他為國貢獻的心意。
自我期許的定位──兼具學術的功底與新聞的靈敏
他除了平常的新聞報導外,亦發表了許多分析、評論性的文章與專書。
儘管有二十餘年的採訪經驗,他仍自覺有所不足,認為現在是賣經驗,因為有實際的接觸,再加上苦讀一些書,若要從個案的情形放大到普遍性原則,就有所缺乏。雖然經驗法則與嚴謹的治學有所差距,但報導若能用研究的精神與態度來寫就是不一樣,會比較小心謹慎,有研究方法的訓練後,看事情時更能有周全的觀點,這是學術的功底。
而在新聞的靈敏上,記者必須具備相當的敏感度,要知道甚麼是新聞點,就像商人要有市場嗅覺。每天發生許多事件,記者必須判斷甚麼是大新聞,可以引起話題。他最近寫的一篇文章〈紅岩檔案解密〉,從台灣人的觀點為大陸當紅連續劇《潛伏》寫續集,他激昂地講述著,表現出新聞人在打中話題靶心時的興高采烈。
他甚至表示明年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想要有所突破,更加精進,寫出更好的文章。將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洗鍊後成為可行的精品,而非純為欣賞的藝術品,希望自己能學以致用,並且自我期許能兼具學術的功底與新聞的靈敏。
感謝的對象是一整個群體,其中最重要的作球人是林中斌
因為父母早逝,對他而言截至目前為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即為妻子,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情緒、作息相互影響,如果雙方無法配合,是會讓人不得安寧的。妻子就像是空氣、是水,不會每天都覺得很重要,但沒有就會很慘,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一路走來的職涯歷程中,最感謝的並非單獨的個人,而是一整個群體,報社提供了很多的機會與良好的環境。「平常沒有感覺,但回想起來很多人都幫助過我,其中最重要的貴人是林中斌,他做了很好的球給我」他由衷感謝地如是回想著。
珍惜台灣的新聞自由,並期許媒體界能更加自律
在問及從事多年大陸採訪經驗的感觸時,他對台灣的新聞自由表示相當的珍惜並且感激。在大陸寫稿必須接受審查,文章中寫到台灣的國防部、立法院等政府機關都得加上註記,大陸相當重視這種政治符號,在台灣就完全沒有這種政治壓力。另外雖然每個報社自有立場,但進入這個報社工作就代表認同它,不認同就離開,像李濤那樣,雖有來自民進黨這樣龐大的壓力,但背後也有著支持,因此他敢於批漏,又或者民視的鄭弘儀,敢於跟當權者抗衡,這些情況在大陸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這是台灣很可貴的地方。
「我們很自由,但自由到自律不夠,這是我們的問題。」他中肯地發表對台灣媒體的觀察。自律不足,不是報社的問題,而是繫於個人一念之間,雖然大環境如此,但很多時候有所堅持是可以改變的,媒體人不該忘了真正的老闆是社會大眾,雖然這很難,但至少要放在心裡,當可以獨當一面時,這樣的理念是可以表現出來的。
做個「獨立的」、「判斷的」新聞人是他最後不忘的叮嚀與期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