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雙語可活化大腦、延緩失智/洪蘭

《聯合報》A132019813

accessed Aug 13, 2019

在一個學術研討會的歡迎晚宴上,我聽到一個年輕的大陸企業家對一群人說,他對大家一窩蜂送孩子學英文很不以為然,他認為再過十年,大陸會是世界第一貿易強國,那時各國商人都會來中國做生意,因為大陸的人口眾多,就像可口可樂公司的老闆說的,每個中國人買一罐可樂,那就是十四億罐的可樂,商機無限,屆時,中文會變成世界貿易的語言。他的孩子只要會講中文就可以了,因為貿易用的是強者的語言。

我聽了有點驚訝,對貿易我不懂,但是我知道多學一種語言對大腦是有好處的,多語言會改變大腦的結構,防止或延緩失智症的產生。

研究者發現雙語者在用一個語言時,他的另外一個語言也同時活化起來,這時他掌管注意和抑制功能的前腦額葉背側區(DLPFC,前腦叫總裁腦,負責計畫、策略、情緒控制等認知功能)會大量活化起來,使不說錯話。因為每天要說話,所以那個區域就會不斷的被活化,就強化了注意和控制的機制,從而改變大腦各區域的連接。當神經迴路的臨界點比較低時,比較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雙語者一般比較「機智」和「急智」,對當下的反應比較快,比較會隨機應變。

核磁共振的腦造影研究顯示,雙語者在兩個語言中間轉換說話時,它會啟動大腦很多其他部位的活化,包括控制認知功能的左下額葉迴(L-IFG)。這是重要認知功能的執行區。雙語增強這個執行功能的好處並不限於語言而已,在其他認知功能方面都有益,假設在安靜的環境中聽一個聲音,比如說/da/,單語者和雙語者大腦腦幹對聲音的反應是一樣的,但是環境吵雜時,雙語者腦幹神經元活化的程度就比較強,聽得比較清楚。而會兩種語言以上的多語者的反應又更優於雙語者,腦造影圖片顯示他們左腦下頂葉的灰質(神經元)和白質(神經纖維)都比較多。

這個雙語益處在嬰兒七個月大時就可以觀察到了,實驗者給嬰兒聽一個聲音,然後一個布偶就出現在螢幕的一端,嬰兒會轉頭去看。當實驗進行到一半時,布偶改在另一端出現,實驗者發現雙語嬰兒比較快學會規則改變了,會去適應新的需求。

多學一個語言不但改變大腦神經元處理訊息的方式,也改變大腦的結構,研究發現雙語者學習新知的效果比較好,他們學第三語言的速度比單語者學第二語言時來得快,也輕鬆些。

語言是最重要的認知功能之一,大腦是環境和基因互動的產物,趁年輕時多用大腦多學習,儲存些認知老本(Cognitive Reserve),老時即使得到阿茲海默症,發病期也晚些。一項二百個失智老人的實驗顯示雙語者病徵初出現年齡為七十七.七歲,而單語者為七十二.六歲,確診平均年齡雙語者八十.八歲,單語者七十六.五歲。人活著不是只有做生意賺錢而已,最主要還是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發展出來,這兩者需要大腦的認知功能去完成它。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