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鐵幕行動

accessed April 17, 2021

0417-1.jpg

0417-5.jpg

0417-4.jpg

0417-3.jpg

0417-2.jpg

電影 鐵幕行動(The Courier/Ironbark) :佳片推薦

■情節緊張,看完有疲累之感。場景逼真,莫斯科肅殺灰黑、俄人講俄文。

■在冷酷無情的國際間諜戰中,跨越敵我雙方,居然發展出超乎生死情義感人的友誼。電影有細膩感人段落,扣人心弦的配樂,和男主角班尼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賣力到位的演出。

■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拍攝。背景是1960-62年古巴危機前後。當時蘇聯軍人出身的高級科技官員彭可夫斯基(Oleg Penkovsky 1919-1963)上校憂心莽撞浮誇的蘇聯領袖赫魯雪夫部署核子飛彈至古巴,將失控而引發美國蘇聯核子大戰,同歸於盡。於是,他祕密發送訊息給美國要求建立管道。美國中情局與英國情報局MI6合作物色英國跑東歐做生意的商人溫格府(Greville Wynne 1919-1990) 作為來往倫敦莫斯科的 “信差”(Courier)去聯絡彭(Penkovsky)。彭經過溫(Wynne)送給美國數千份機密資料,使美國甘迺迪總統及早軟硬皆施的逼迫赫魯雪夫撤出部屬在古巴底飛彈。彭與溫合作拯救了世界,但彭被蘇聯處決,溫被下獄兩年後釋放回國。

■電影配樂作曲家是波蘭人Abel Kozzeniowsky (1972 -- )。配樂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BsNjegIsVw

中第7 (It has to be you  12:09 15:13)是首憂傷的圓舞曲,繞樑長久,感人難忘。風格聯想是蕭斯塔可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第二號圓舞曲” (Waltz No. 2)

■男主角班尼迪克康柏拜區以演福爾摩斯影集為人熟知。在電影後半段,他演在監獄裡受刑的慘況,減重到面頰深陷,看來有15公斤。此人名字繞口卻一見難忘,是祖傳的姓氏。父母上兩代皆為演員,再上兩代為外交官,再回溯至15-16世紀是英王理查三世的遠房侄兒。他演主角溫,原無任何文化素養,與彭合作互信後,被帶去觀賞莫斯科芭雷數次後,在天鵝湖劇終不禁落淚。演技感人。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共機擾台背後

accessed April 15, 2021

0415-2.jpg

0415-1.jpg

林中斌

聯合報名人堂 2021 4 15 A13

交稿日期:20210413    文字數:1100    目標字數:1100

-2021.4.14 交稿。 次日登出。通常登出為7-12日後。

- 原字數 由超過1300削減至124111811124、至1100

四月七日美驅逐艦馬侃號從南向北穿過台海。共機十五架大舉反應。但是,它們並未進入台海上空逾越台海中線。它們再度侵擾我西南海域防空識別區(下稱西南海域)。這次共機擾台時間距上次共機逾越台海中線已兩百天。

為何共機不再逾越台海中線?為何它們不斷侵擾我西南海域?

共軍軍機逾越台海中線共四次,皆發生於去年台美官方突破性互動之後:

●二月十日,兩架殲十一短暫逾越中線。二月四日台灣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訪美。

●八月十日,殲十及殲十一各一短暫逾越中線。八月九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Alex Ajar,台美斷交四十一年以來美國訪台最高層官員,蒞臨。

●九月十八日,共機十八架從四方向靠近台灣領空,其中十二架三度跨越海峽中線先後長達四小時。九月十七日美國務次卿Keith Krach,層級又高於Ajar,率團訪台。

●九月十九日,共機十九架逾越中線。

意外的是,九月廿二日,在接受美國媒體(NPR)訪問時,一向積極爭取邦交國的我外交部長吳釗燮說:「台灣目前無意與美建交」。吳部長的發言應來自高層指示。

當時外界解讀此現象有二:●北京施壓美國約束台灣,如同小布希與阿扁總統時代的往例。●美國怕台灣挑釁北京引發台海戰爭拖累美國派兵為台灣流血。

此二解讀皆脫離現況:貿易戰下,北京數度要求與美協商而不得,更不可能施壓美國。美國川普總統常用台灣刺激北京,唯恐不夠,何來顧慮?

唯一可能,因共機不再逾越海峽中線,應是兩岸間的協議。與其說心靈默契,不如說台面下管道的運作。

台灣西南海域離台灣南端一百多公里,水深至三千米,遠超過台灣海峽平均深度的一百米。潛艇最大迴避水深約五百米。西南海域是共軍潛艇自海南島三亞基地經菲律賓北部海域東出太平洋最安全的水道,及共軍潛艇護送三亞基地的航母東出太平洋之要道。那也是美軍潛艇活耀之處。

共機進入西南海域多為慢速運八反潛機。目的是觀察水面下美軍潛艇的活動,而美軍潛艇來此海域是觀察共軍潛艇的活動。共軍潛艇來此海域目的有作戰演練、水面下音紋蒐集、以及如我前潛艦作戰長王志鵬所稱「水下八卦陣」:用水下無人載具部署反制美軍潛艇。

共機派遣慢速加快速機如殲十/十六等至西南海域狀況有二:

●美軍派遣機艦來台海或南海。如四月四日,美航空母艦羅斯褔號打擊群進入南海,及美驅逐艦穿越台海。至四月十二日,共機連續十一天進入西南海域,並在當日創二十五架次的新高。

●台美有軍事互動。如三月廿七日雙方簽海巡備忘錄,快慢速共機共廿架--創當時單日架次數新高,進入西南海域,亦及東南海域。

共機逾越台海中線似乎針對台美建交動作。

共機進入西南海域,基本目的似乎是確保其潛艇及航母東出太平洋的航道,而特殊的目的是應對美國機艦來台海及南海活動,以及台美軍事互動。

共機擾台已成為北京外交心理戰的工具。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新書《偶爾言中II》作者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登:制中強勢 反射內憂 不無契機

accessed April 6, 2021

0406-1.jpg

0406-4.jpg

0406-3.jpg

0406-2.jpg

林中斌

聯合報名人堂  202146  A13

交稿日期:202103031    文字數:1100    目標字數:1100

拜登去年競選美國總統時,在三/四月外交事務期刊表示一旦當選,將「拆除傷害美國人民利益的貿易障礙(指對中國貿易戰)」因為這種「保護主義在上世紀一次大戰後使美國深陷大蕭條,甚至引發二次世界大戰。」

為何今日他就任後已兩月餘,對中國貿易戰仍未調降?

今年二月七日,拜登對媒體說他預期與中國關係是「極度競爭,但非衝突」(extreme competition not conflict)。意思是他對中國政策更有層次和拿捏,不同於川普粗糙猛鈍的做法。

三月十六日,中美代表在阿拉斯加會談。去年四月被北京驅逐出境,理應反中的美國記者Ian Johnson 在三月廿二日紐約時報評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超過時間的開場白」直率的指出中國種種「威脅規範世界穩定的行為」,隨後中國首級外交官楊潔篪不甘示弱的回擊。這些強硬的對罵使世界兩大國緊張關係更惡化。此外,會前美方還點名制裁廿四位「損害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員。Ian Johnson於是問:「拜登對中政策與川普又有何不同?」

看來,中美兩國不只「極度競爭」,而且滑向衝突。

至三月十六,拜登對中強勢,並不遜於川普。那可能是他國內政治弱勢的反射。他必須對外強硬,才能避免對內失分。

蓋洛普民調顯示:拜登支持度從一月廿一日就任至二月二日為五十七趴,與過去七十年來首次當選總統頭三個月支持度比較,拜登只高於川普的四十趴和柯林頓的五十三趴。

拜登就任後兩個月,美國疫情明顯下降,而且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紓困款項一兆九美元於三月十二日已簽署發放。這些德政卻未轉化為他國內政治資本。蓋洛普民調顯示:拜登在三月十五日的支持度還下降為五十四趴!

紓困法案在眾議院的兩黨壁壘鮮明對立下以兩百廿對兩百一十一低空驚險通過。展望未來,拜登尚須通過許多法案,如改善基礎建設等。成敗未知,情勢嚴峻。

只要拜登國國內政治地位未明顯趨穩,他對中強勢不會改變,中美衝突趨勢很難減緩,兩岸緊張無法改善。反之亦然,卻不無可能。

利於拜登改善國內地位因素有三:

●紓困款項效益將隨時間發酵,有助於拉高拜登民調支持度。

●疫情隨疫苗注射普及將有助經濟復甦,亦有助拜登聲勢。

●三月底拜登提名官員在參議院通過已有廿九位,依總統就任後時間比較,近卅年以來,拜登表現已超過柯林頓、小布希、和川普。拜登四十載參議院歷練的人脈開始發揮作用。

從三一六美中會談至三月底,拜登國內政情已露契機。

民間共和黨員不無支持拜登的紓困法案,有別於國會共和黨議員全體反對。三月十七日Politico 民調顯示四十四趴共和黨人民支持。三月十九日FiveThirtyEight民調顯示過半共和黨人民支持。

在此背景下,三月廿五日拜登順利舉行的首次記者會。眾所擔心的他之前的口誤與忘詞都未發生。

三月廿八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首度對中表示善意。有別於川普時期的前任蓬佩奧,布林肯暗示拜登政府不會因疫情傳播對中國採取懲罰行動。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新書《偶爾言中II》作者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裝時尚將改變

accessed April 1, 2021

0401-2.jpg

0401-1.jpg

The tradition of generous piping of white shirt sleeves is returning with President Biden. Ditto for the collar. So is the distinct dimple on the necktie.

Chong-Pin Lin   April 1, 2021

 

西裝數百年的衣袖出芽傳統隨了拜登總統又將回到男士的衣著時尚。同樣的是襯衫領大方的出芽,和領帶結的酒窩。

林中斌 2021.4.1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學人看香港更旺 孤立中國難

accessed March 20, 2021

330hk.jpg330-3.jpg330hk-2.jpg

經濟學人 2021.3.20 7&8

- 香港更旺 -"You might think the death of liberalism in Asia's financial centre (Hong Kong), which hosts $10trn  of cross-border investments, would trigger panic,  capital flight, and a business exodus. Instead, Hong Kong is enjoying a financial boom. Shar offerings have soared... Western firms are in the thick of it: the top underwriters are Morgan Stanley and Goldman Sachs. Last year, the value of US dollars cleared in Hong Kong, a hub for theworld's reserve currency, hit a record $11 trn."

- 華為採用國170,禁用國一打 "America has led a three-year campaign against Huawei, a firm it accused of spying. Of the 170 countries that use its products, only a dozen or so have banned it.  Meanwhile, the number of Chinese tech firms worth over $50bn has risen from seven to 15."

-脫鉤困難  "If the West  seeks "a full disengagement with China in an attempt to isolate it and force it to change track, the cost would be high.... Price would rise as western consumers are cut off from the world's factory. China makes 22% of global manufacturing exports. Western clusters that rely on China would face a shock: tech in America, cars in Germany, banking in Britain, luxury goods in France, and mining in Australia.  Banning China from using the dollar today would trigger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孤立中國難 " ... if forced to take sides, many countries might choose China over the West. After all, China is the largest  goods trading partner of 64 countries, against just 38 for America. Instead of isolating China, America and its allies could end up isolating themselves."

-唯有交往 "Engagement with China is the only sensible course."

-二元整合 "China's rulers believe they have found a way to marry autocracy with technology, opacity with openness, and brutality with commercial predictability"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 a war with China, America could face a decisive military defeat

accessed March 30, 2021

330.jpg

In 2018 a commission (in the U.S. defense policy circle) warned that, in a war with China, "America could face a decisive military defeat".

- "An new marine corps based on Guam that opened in October is the corps' first in Asia since 1952."

- "The problem is that Guam...can still be struck by some of China's new ballistic missiles, though these are fewer in number, as well as low-flying cruise missiles launched from ships, subs and bombers.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金融中心排名 香港上升第四位

accessed March 17, 2021

326-2.jpg

326-3.jpg

326-1.jpg

2021.3.17公佈的世界金融中心排名,香港上升一位成為第四。

■第一紐約,第二倫敦,第三上海。

■根據倫敦經濟學人2021.3.20號,去年香港更旺。通過香港的美金額破紀錄達$11trillion.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逆境翻勝 全盤檢討 戰狼降溫

accessed March 16, 2021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習:逆境翻勝 全盤檢討 戰狼降溫

林中斌

聯合報名人堂

2021316

交稿日期:20210304/08 文字數:1100 目標字數:1100

習近平領導中國是「美國廿一世紀面臨最嚴重的挑戰」,我們要「像雷射般的瞄準習和他內圈(inner circle)的縫隙(撬開)以改變中國(威脅美國的)戰略方向」。

這是今年一月底華府重要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表的政策建議。謹慎用字很難掩蓋雄心企圖:策反中共高層推翻習政權。

今年一/二月美國外交事務期刊登載已移民美國的中共黨校廿年資深教授蔡霞批判習的專文,其副標是〈內圈人(insider)與北京決裂〉。蔡教授觀察與美方制中策略文字互為呼應。

美方謀略反映一年前中國內部流言:疫情失控、經濟崩盤、習地位不穩。

一年後,情況翻轉。今年二月五日紐約時報專文〈中國如何能擊敗病毒狂吼的回來〉說「中國經濟復甦強化了習近平權威」。

中共元老一度批評習對外搞砸中美、中印、周邊關係,對內打貪天怒人怨,軍改成果不得而知,一事無成。如今此類傳言不再聽說。

一五年,鄧小平傳作者哈佛大學Ezra Vogel 教授在北京被問如何比較鄧與習。他說:鄧長年在中央掌管軍政,熟悉人事,一九七九主政後,舉重若輕。習長年在地方,一二年底主政,人事生疏,授權困難。

於是他成立四十多小組自任組長,跨越龐大的政府機器,直接指揮。各小組方案,無他拍板,不得妄動。

習大規模持續打貪,前朝官員「懶政」消極抵抗。小組眾多,而他時間有限。因此他必須嚴格遵守政策優先順序。低優先政策無暇照顧,於是狀況頻出。是以,執政威猛有餘,細膩缺乏,協調不足。這解釋去年抗疫先遲後速,所謂「下情滯上達,上令厲下行」的矛盾現象。

去年夏季後,習抗疫及經濟成果,國際多所報導,國內有目共睹。七年多小組治國終於摸出方向。於是習得暇全盤檢討各方政策,調整再出發。結果是,戰狼外交降溫,大外宣收斂。八月後退休將領公開論武統台灣逐漸消失。據悉,十月「一帶一路」主要計畫暫停。習突破逆境總攬全局後之具體成果如下:

去年十一月十五日:歷時七年談判,由十五國包括美國盟友澳洲紐西蘭日本參與,據說是北京主導的世界最大貿易協定RCEP得以簽署。

十一月廿六日:紐約時報登載中國前駐英大使及副外交部長傅瑩倡議中美合作,但史無前例的各打五十版,同時承認中國對外商智慧財產權和國內人權保護說明不足。

十二月七日:習近平親信台籍汪毅夫提前取代胡錦濤外交大將戴秉國出任「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會會長」,並於月底針對「武統台灣」之言論警告。他說「不容妄議中央對台方針」。

十二月卅日:歷時七年談判的歐中投資協定談判,在北京降貿易壁壘後,完成。之前九月八/十日,台灣某二媒體卻報導:「王毅訪歐鍛羽而歸/踢鐵板」。對比何其強烈!

今年二月十日:中國自印度邊境撤軍。去年五月爆發六十年來最嚴種邊境衝突。九月開始的中印談判產生成果。二月十七日印度Economic Times報導:印度將鬆綁中國投資案。印中邁向回溫。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新書《偶爾言中II》作者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的世界,軍事掛帥;在21世紀,經濟掛帥

accessed March 9, 2021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之前的世界,軍事掛帥。在21世紀,經濟掛帥。

Before, the military took command in the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 economics takes command.

林中斌   2021.3.9

Chong-Pin Lin  March 9, 2021

2021.3.1    中印同時撤軍玄機  印度開放中方投資

(2020年中印關係冰點期間,中國上升取代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

20210218    印中回溫 傳中資投資案將鬆綁

20210210    中方撤軍

20201022    對陸釋善意 印度送還迷路兵

20200909    中印邊境槍響 四十五年來首次 互控開火局勢嚴峻

20200721    印度對中企說不

20200629    印度反華情緒高漲 但中國手機被搶購

20200621    印度總理改口中共沒入侵 挨批降中

20191109 I   India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 亂世福地

accessed March 18, 2021

023

024

台灣:亂世福地

Taiwan: Blessed Land in a Chaotic World

同樣標題,遲到一年。

Same Topic,  One Year Late.

2020326  林中斌 “台灣:亂世福地”  聯合報 A13

March 26, 2020   Chong-Pin Lin, “Taiwan: A Blessed Land in a chaotic World” United Daily (Taipei) A13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079612998736762&set=pcb.3079613622070033

2021315 “台灣,疫情中的「世外桃源」” 紐約時報 (中文)

March 13, 2021 Amy Qin and Amy Chang Chien “Covid? What Covid? Taiwan Thrives as a Bubble of Normality.”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3/world/asia/taiwan-covid.html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10315/taiwan-covid/zh-hant/?_ga=2.231819167.1823011193.1615939821-1666827234.161593982

 

台灣,疫情中的「世外桃源」

Amy Qin, Amy Chang Chien

2021315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10315/taiwan-covid/zh-hant/?_ga=2.231819167.1823011193.1615939821-1666827234.1615939821

下載 20210318

戴口罩、測體溫和手部消毒在台北和台灣其他地方很常見。除此之外,生活正常得令人吃驚。 ASHLEY P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灣台北——新型冠狀病毒給全球生活和經濟造成極大混亂,台灣卻一直是個世外桃源。

這裡的餐館、酒吧和咖啡館每天都熙熙攘攘。辦公樓裡繁忙如常。學校裡迴盪著不戴口罩的孩子們的叫聲和笑聲。台北去年10月舉辦的「同志遊行」吸引了大約13萬人走上街頭。遊行隊伍中彩虹口罩隨處可見,但沒有多少人保持社交距離。

這個人口2400萬的自治島嶼,迄今只有10人死於新冠病毒疾病,累計不到1000例感染病例。台灣利用其遏制大流行病的成功把自己作為某種緊俏東西——不用擔心新冠病毒的生活——推銷給世界。獲准進入台灣的人相對有限,他們成群地來到這裡,幫助推動了台灣的經濟繁榮。

「台灣有一段時間有一點空空蕩蕩的。很多人可能就在國外定居了,久久回來一次,」台中的米其林一星餐廳鹽之華(Fleur de Sel)主廚黎俞君說。她表示,從去年秋天起,需要提前幾個月預定鹽之華的餐位。「現在有一些久久回來一次的客人搬回來了。」

這些因新冠病毒回來的人主要是僑居海外的台灣人和有雙重國籍的人,其中包括商人、學生、退休者,以及像餐館老闆兼台灣裔美國作家黃頤銘(Eddie Huang)這樣的知名人士。據移民署的數據,2020年進入台灣的台灣人比離開的台灣人多出約27萬人,大約是上年凈流入人數的四倍。

上週五晚,台北市中心一家擁擠的酒吧。 ASHLEY P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自去年春天以來,台灣已對大部分外國旅行者關閉了邊境,但允許持有「就業金卡」的高技能非台灣籍工作人員入境。疫情期間,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廣「就業金卡」計劃。自去年131日以來,金卡頒發量超過了1600張,是2019年的四倍多。

人員的湧入幫助台灣成為去年經濟增長最快的地方之一——實際上,台灣是為數不多的經濟出現增長的地方。新冠疫情開始時,台灣經濟曾短暫放緩,但第四季度的經濟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了5%以上。政府預期的2021年經濟增長率為4.6%,這將是七年來最快的增速。

訂閱「簡報」和「每日精選」新聞電郵

 同意接收紐約時報中文網的產品和服務推廣郵件

查看往期電郵 隱私權聲明

42歲的台灣裔美國企業家陳士駿(Steve Chen)YouTube的聯合創始人,他是第一個申請就業金卡的人。2019年,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從舊金山搬回了台灣。後來,新冠疫情暴發後,他在矽谷的許多朋友,尤其是那些台灣裔的朋友,也開始返回,出現了某種逆向人才流動。

陳士駿和其他同事,比如推趣(Twitch)的創始人之一林士斌(Kevin Lin)和遊戲《吉他英雄》的聯合製作人黃中凱,把以前在舊金山輪渡大廈咖啡館的聚會改為在台北的羽毛球賽和撲克之夜。台灣領導人說,國外人才的注入為其科技產業注入了活力。台灣一直以製造業實力而非創業文化聞名。

「曾在矽谷的整個鏈條——願意承擔風險的企業家,願意在早期給你開支票的投資者——所有這些人實際上已經回來了,現在都在台灣,」陳士駿坐在台北辦公室的沙發上說,這裡位於政府支持的一個聯合辦公空間裡。

「我覺得這是一個科技黃金時代,」他說,「政府開始意識到,他們應該現在就好好利用這個時代。」

2019年,YouTube聯合創始人陳士駿從舊金山搬回了台灣。自從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以來,他在矽谷的朋友們已經加入到他的行列中來。 ASHLEY P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返台人數激增,給這裡的短期租房市場造成了壓力。據一位房地產經理估計,2020年想租公寓的雙重國籍者或海外台灣人的數量已高達近年年份的兩倍。

並不是台灣所有的產業都很繁榮。那些依賴強勁國際旅行的行業,如航空公司、酒店和旅遊公司,已受到沉重打擊。但台灣的出口已連續八個月增長,這主要是由於對台灣最重要的產品半導體晶片的需求激增,推動了電子產品發貨量。

境內旅遊業也在蓬勃發展。習慣搭乘短途航班到日本或東南亞旅行的台灣人,現在開始探索自己的家園。遊客已使日月潭和阿里山等觀光勝地應接不暇,台中郊外至少一家高檔酒店的房間已經預訂到了7月份。

蘭嶼是台灣東海岸一個珊瑚環繞的小島。那裡的遊客去年夏天如此之多,以至於酒店經營者們發起了一項活動,鼓勵遊客在離島時隨身帶走一公斤垃圾。

大流行病時代的某些東西已深入到台灣的生活中。查體溫、進行手部消毒很常見,許多公共場所要求戴口罩(但學校不要求)。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新冠病毒已是人們眼不見、心不想的東西,這是因為台灣對接觸者進行嚴格追蹤、對入境者進行嚴格隔離。

一些從海外回來的人,比如35歲的羅賓·(Robin Wei),正在擔心他們最終要離開的問題。

「我們只是覺得很幸運,當然也有點內疚,」魏先生說。他是加州灣區一家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去年5月帶著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回到了台北。「我們覺得,我們是這場大流行病的受益者。」

台北去年10月舉辦的「同志遊行」估計有約13萬人參加。 RITCHIE B. TONGO/EPA, VIA SHUTTERSTOCK

對許多人來說,回來意味著與台灣重新建立聯繫的機會。

在澳洲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後,25歲的台灣人約書亞·(Joshua Yang)去年10月決定回來,他擁有中華民國和澳洲雙重國籍。他說,澳洲的就業市場前景不佳,所以他抓住這個機會回來服兵役,台灣所有36歲以下的男性都必須服兵役。

楊先生並不是唯一有這種想法的人。他說,去年12月自己開始接受基本訓練時,他在新兵營裡看到了許多從海外歸來、有雙重國籍的人,包括一個美國籍、一個德國籍、一個菲律賓籍,還有一個在加州留學的海外台灣人。

在完成了兩週半的軍訓後,楊先生已獲許用在台灣南部一個偏遠小鎮的原住民歷史博物館當志願者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服役。

「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但如果不是發生了大流行病,我不知道我是否會有這個機會,」楊先生說。「我能夠通過一個不同的視角、以一個不同的方式來了解我的家鄉,從台灣原住居民的角度,他們在歷史上是這片土地的擁有者。」

在上個月的台北國際動漫節上,人們用保持社交距離的方式排隊。 SAM YEH/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許多人想知道,台灣作為新冠病毒疾病面前的異類地位還能持續多久,尤其是在疫苗正在世界其他地方大量接種的情況下。到目前為止,台灣官員們在採購和分配疫苗上進展緩慢,部分原因是這裡對疫苗的需求很低。政府只是在本月才宣布已收到了第一批疫苗,將分配給醫務工作者。

一些人,比如72歲的孫泰玲(音),已經在制定離開這個「泡泡」的計劃。

今年1月,孫女士和丈夫在台灣親友的敦促下,從加州回到了她長大的高雄。親友擔心她住在奧蘭治縣不安全,那裡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一直在上升。

經過了兩週隔離後,孫女士出來時看到的台灣與以前回來時看到和感覺到的沒什麼不同,除了戴口罩之外。從那以後,她一直充分利用回來後的時間,做了一系列常規體檢。自疫情開始以來,許多美國人已經推遲了這些體檢。

但是,一個沒有病毒的天堂並不能讓人免患所有的疾病。孫女士說,她已經開始想家了。她很想見自己的五個孩子,呼吸郊外清新的空氣。她還說,她想要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能來這裡很不錯,」孫女士說。「但現在是回家的時候了。」

Amy Qin是《紐約時報》國際記者,負責報導中國文化、政治和社會之間的交匯。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她:@amyyqin

Amy Chang Chien在台灣為《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大陸和台灣新聞。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她 @amy_changchien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