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25/today-life15.htm

 

學者調查1973~2008資料/規模25地震次數 飆升六倍


〔記者謝文華、劉力仁/台北報導〕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資料發現,全球每年發生地震規模二至五的次數,從一九七三年約四千兩百次,逐年增加,二○○八年出現約兩萬五千次,飆升六倍。二○○九年驟降到與二○○○年相當、約一萬四千多次。

 

建議加強應變計畫及防災教育

林中斌說,規模五以下的地震增加,有三個意義,一是凸顯地殼下的岩漿活動增高、增強;二是地球磁力線變弱;第三則可能是受到太陽系、外太空力量影響。

他表示,一九九八年科學界即指出,地殼下的岩漿,有往赤道移動的趨勢,很可能影響海洋流動與氣候;因應地球磁場變弱,各機場也愈來愈頻繁調整磁力指標以利飛機起降;而太陽系每經過兩萬六千年即運行至最接近銀河系赤道的位置,二一二年剛好到此週期。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以台灣為例,過去二十幾年小地震增加,完全是因為偵測能力增強。儀器越來越精密,偵測站增加,而且採取連續記錄方式,早年規模小的地震很難偵測到,現在都可以偵測到,記錄小地震的數量因此增加。

氣象局:儀器精密 小地震變多

郭鎧紋表示,台灣的小地震深度約二十公里,更深的地殼活動實在難以得知。至於地球磁力線變弱,太陽系、外太空力量影響,氣象局沒有量測。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表示,全球每年發生規模四以下地震太多,學者很少探究其背後代表的意義,他同意林中斌的說法,不應該輕忽小地震背後的意義。

學者:岩漿活動是否增強待研究

至於小地震數量增多,是不是凸顯地殼下的岩漿活動增高增強,陳宏宇表示,岩漿究竟如何活動是全球學術界都在鑽研的題目,學者現在幾乎都用地震發生的統計數字分析,但這樣的研究方式並不夠,還有許多要努力的地方。

林中斌擁有美國地質、企管、政治三個碩士,及喬治城大學政治系博士,在美任職三十年後返台,曾任國防部副部長、陸委會副主委。他建議國家應預擬災禍應變計畫、加強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能量、救災外交、規劃救災應變預算及加強防災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中斌 的頭像
    林中斌

    林中斌 部落格 / Blog Chong-Pin Lin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