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兩岸盲點
20080701 財訊
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
從某個角度看,今年的三二二總統選舉是一個另類的公投。人民依據馬英九團隊選前政見,決定了三類國家目標的優先排序:一經濟繁榮;二政治尊嚴;三軍事安全。
兩岸長期以來各有盲點。雙方想法和做法皆因此而偏差,彼此互害多於互利。
首先,雙方皆忽視歷史原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各自一廂情願認為,一旦統一或獨立,便可永遠凍結狀況。各自深怕對方搶先一步,使自己萬劫不復。其實,北京即使武力征服台灣,民怨深重,總有一天被推翻,如元朝之覆亡。台北即使宣布法理獨立,國際承認不夠,引發共軍犯台,也不成氣候。
先看北京想法的偏差:第一,認為台獨發自台灣內部。其實,台獨情緒靠北京打壓餵養。「千島湖事件」、「林滴娟事件」、「飛彈危機」促使台獨茁壯成形。第二,認為台獨是「由上領下」。其實,台灣媒體自由化後,社會的想法「由下塑上」。台獨領袖只是台獨群眾的縮影。第三,認為台灣的民主如兒戲,並引以為戒。其實,台灣民主雖然不無荒腔走板的場面,卻是華人突破歷史文化障礙的重大實驗。其進步不斷,舉世矚目。
偏差的想法導致北京對台錯誤的作法,即「以打壓使就範」。文攻、武嚇、大量部署對台飛彈,封殺台灣國際空間。結果,北京愈打壓,台灣愈反抗。台灣民心離對岸漸行漸遠。
反觀台灣,有以下偏差的想法。第一,認為中國大陸上下左右是鐵板一塊。但文革以後,彼岸政府及社會早已多元化。第二,認為中國大陸政權本質不變。其實,毛澤東時代殘暴的極權政府(一人掌權萬民為奴),已經轉變成走資本主義路線的寡頭政府(少數人掌權多數人賺錢)。第三,認為中共遲早將崩潰。但至今世界只見大國崛起。
上述想法引發台灣偏頗的作法。一是「愛拚才會贏」。認為悲情可以提高士氣,「內爆」(implosion)可以抵抗敵人。國外,我受打壓,國內,我綁頭巾爆發憤怒。二是抗拒兩岸往來。但全球經濟互相依賴已是勢無法擋。上述兩項內部作為實際上並未改善我外在處境,反而弱化我經濟實力。「麻煩製造者的形象」斷送了我與大國溝通的管道。
兩岸激進派視對方為首號寇讎,其實,他們是不自覺的利益共同體(symbiotic partners)。當一方激進派拉抬聲勢時,另一方激進派則取得他們在內部「鬥爭」的「彈藥」,變成振振有詞。如果雙方領導人都鎮不住,兩岸激進派相互叫罵,升高衝突,最後導致雙方人民的災難。然而,雙方都有溫和務實的人,有國際視野,有創新思維。兩岸穩重派如果都被壓制,那是雙方的不幸。
我一直建議:中國為它自己長遠的利益,必須展現大國氣度。引用老子的話:「大國下小國則取小國」。而台灣則必須以智取勝。春秋時代的常勝將軍吳起曾說:敵人有五種,靠勢眾常征伐鄰國的叫「強兵」;對付它必須用謙和的態度使其馴服(恃眾以伐曰強,強必以謙服)。台灣內在尊嚴不要拋棄,實際力量不要喪失,但外在的姿態可以彈性處理。
兩岸相峙,時間站在哪邊?答案是:兩岸人民那邊。政府是暫時的,人民是永久的。兩岸人民關切的一樣:幼年教育、中年房貸、老年醫療。雙方領導人中,誰優先照顧人民的利益,誰就贏。如果雙方領導人都能「以民為上」,則雙贏。北京在胡錦濤固權後,已逐漸破除其盲點。台北在馬英九當選總統後,也開始調整。最近兩岸互動加速,卻暗藏另項危險。台灣在美中之間若偏向任何一方,目前對我皆不利。台灣必須小心維持在雙方的中點,而占據關鍵地位。
當台灣一面倒向美國時,華府對我駐美人員冷淡。倒是兩次辜汪會談時,美方態度轉為熱絡,主動求見。台灣如果能從偏美走向中間,短期之內美將對我更禮遇。可是如果台灣矯枉過正,問題就來了。
美國對台軍售,之前的說法是,除了反潛飛機以外,其他軍購項目包括F-16戰機、潛艇、直升飛機、愛國者飛彈等,暫時擱置,奧運後再放。繼之傳出小布希卸任以前也不會放。更新說法是,以後可能性遞減,也許永久凍結。如果我們跟北京走得太快太近,美國人會開始懷疑,為什麼把武器賣給將來的解放軍?
媒體轉述馬英九身邊人士說,即使和北京協商,如果沒有軍力支撐,對我不利。顯見國民黨政府對此問題,不是沒有警覺。
從某個角度看,今年的三二二總統選舉是一個另類的公投。人民依據馬英九團隊選前政見,決定了三類國家目標的優先排序:一經濟繁榮;二政治尊嚴;三軍事安全。在扁執政時代,國家目標的優先順序曾是:一政治尊嚴;二軍事安全;三經濟繁榮。
其實,三者之間不無矛盾。而且它們像魚、熊掌與燕窩,「皆我所欲,然不可得兼」。要經濟發展,必須跟對岸來往。在國家政治的尊嚴上,我們勢必有所妥協。例如,最近兩岸復談,北京不提「一個中國」,我們也不提「中華民國」,雙方都在名義上各退一步。實質主權(徵稅、徵兵、有效統治權)絕不能放,但名義主權(是否稱為中華民國),有所調整。
北京認為,馬英九上台,兩岸進展時機大好,再不抓住就沒有了。他們也深刻體會到江澤民時代路線錯誤:江在小問題上大做文章,拒絕兩岸復談,結果兩岸政治關係冰凍,台灣問題更形棘手。新國台辦主任王毅的任命有三大意義:一,他原來是駐東京大使,現在北京實際上把台灣當成像日本般的一級國家對待,但是口頭上不能講。二,他擔任大使時,對北京與東京的和解貢獻很大。現在對台的任務也是一樣:和解。三,他曾是中國外交部最年輕的副部長兼黨委書記,黨內地位甚至超過部長楊潔篪。以前北京國台辦拉攏台灣而外交部打壓台灣的情形,可能會改變。
台灣應扮演兩岸「催化劑」的角色,分量少而效應大。我每次問大陸來台人士,「印象最深是什麼?」私下的答案都一樣:「自由」。
以後大批陸客不斷來台,見識到令他們羨慕的台灣民主。回到大陸各個角落,他們開始耳語相告,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萬、億。兩岸交流下,時間默默推進,民主種子遍地發芽。長遠下去,這對中國、台灣甚至亞洲、世界的人民其實都是利多。因為在成熟民主國家之間,戰爭少,合作多。(紀淑芳整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