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九大後習近平對台:軟手為攻,硬手為守,意在「改變台灣民意」

林中斌口述 辜樹仁整理 March 30, 2018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70/article/6740

accessed March 30, 2018

這是三月初向天下雜誌口述的淺見,並經天下資深研究員辜樹仁先生潤色後的文字。敬請賜教。

林中斌 2018.4.1

談到中共對台工作,「兩手策略」是自2004年胡錦濤時期至今日習近平主政不變的方式。2005130日《自由時報》登載在下所說:北京對台「對官方更硬、對民間更軟」。之後,「軟的更軟,硬的更硬」說法開始流行。

2008年馬英九就任台灣總統,北京兩手策略調為「軟多於硬」。2016年蔡英文就任總統,北京停止與台北官方互動,其兩手策略轉為「硬多於軟」。去年10月十九大後,北京兩手策略一度是軟硬同時加強,但是今年春年節前修改為「軟手為主,硬手為輔」。這方式挾帶北京原有思維「軟手促統,硬手防獨」,將成為此後北京對台策略的特色:「軟手為攻,硬手為守」。

時至今日,北京考量的是硬手效用已經飽和,再多反而適得其反;而軟手效用開始在台灣民調中浮現,方興未艾,大有可為。未來,硬的一手不會消失,但成為底線;而軟的一手力度會提昇,方式多樣化,手腕更靈活。軟手可以在阻力最小的方式下達到北京統一的目的,而硬手不能。大約在2006年後,北京已意識到「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習近平所瞄準最後目標應該是:「心靈契合」式兩岸的整合。

多樣化的軟手策略

軟手多樣化到什麼程度?舉例來說,一位導遊朋友今年2月告訴我,從去年12月開始,在台北、宜蘭與桃園都出現穿著制服的中國大陸小學生團隊。他們來台灣不僅觀光,也和台灣的小學生交流。

如果對岸計畫性地送小學生來交流,那就有趣了。他們推動兩岸學生交流,已經從大學生做到中學生,又再向下擴展到小學生。如果來台交流的是小學五年級的兒童,到了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百年,他們就是40歲出頭的中壯年,有可能是政府,或是其他領域的中階領導幹部。他們的「老朋友」在台灣也漸露頭角。北京在兩岸工作上,想得何其長遠!

 

其他的軟手段,台灣的媒體都有報導。例如吸引台灣年輕學者到中國大陸的大學任教。去年10月,福建省就傳出計畫在3年內引進1,000名台灣的大學教師到福建任教。12月,還宣稱要提供首次登陸到福建的台灣人每人3,000人民幣補貼,到福建的台灣創業團隊則提供百萬人民幣獎勵金。

 

再早些,還有中國國務院在2015年宣布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計畫,成立400億人民幣規模的國家級創業基金,以及在各省市設立青創基地,其中一部份是要吸引740萬台灣年輕人到中國大陸創業。2016年底,已有入駐台資1,200家,6,000台灣青年在當地就業。

 

這計畫,很可能是在2014年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後,北京檢討對台工作之後做出的決定。

 

另外還有開放台灣人出任中國大陸的公職。將來可能會在已開放12個省市台灣居民可在大專院校和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就業的基礎上,全面開放31個省市。

 

十九大時,習近平宣佈要提供台灣人「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和「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到了228日,國台辦就宣佈了「31項惠台措施」,提供赴大陸工作投資的台灣人在31個領域中的發展機會和同等待遇。

這些都是北京對台工作中軟的那一手。在十九大以後,快速推出。

台灣民意已經出現改變徵兆

那麼,北京對台「軟手為主」的目的何在?很清楚,就是要改變台灣的基本盤:民意。因為台灣是民主政體,若民意改變不斷擴大,政府目前保守的兩岸政策不調整也很難。若人民選擇赴對岸就業求學,政府若禁止也不易。

 

近來台灣內部的民調顯示:我們長期對兩岸關係的民意趨勢,已經開始逆轉,雖然尚未到達臨界點,但是不容忽視。

 

在《天下雜誌》今年12日公佈的國情調查中,回答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雖然仍遠高於其他身份認同,但卻創2014年以來的新低,從59.4%下降到56.4%。回答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從2015年的28.2%上升到今年的34.1%,同樣是2014年以來的新高。

 

在統獨傾向方面,回答「在一定條件下統一」的比例,創近10年來新高,達到13.8%,比前一年增加5.6%。回答「台灣獨立,但與大陸維持和平關係」及「不管如何台灣盡快獨立」,則從上一次調查的37.2%降到32%。

 

去年1120日《聯合報》的民調結果類似。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從47%上升到49%,仍是主流。但主張急獨和緩獨的比例,卻從去年31%大幅下降到24%,創2010年以來最低。緩統和急統比例,則從去年17%,上升到20%。

 

《遠見雜誌》今年212日發表的民調結果顯示,贊成獨立的比例創10年新低,支持統一的比例,則是10年新高。

 

還有一些更發人深省的民調,是由前民進黨官員游盈隆博士成立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所做的。去年1231日,他公佈的領導人「感情溫度計」民調(請問您對他/她有無好感?)結果顯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分數51.5%,竟然比自家總統蔡英文的46.9%高近5個百分點。

 

台灣民意基金會所做其他的民調,在綠營中也引起震撼。去年814日公布的民調顯示,台灣人認同和20165月調查比較,下降了8.8個百分點到72%,中國人認同上升2.5個百分點,雙重認同也上升了4.5個百分點。今年319日公布民調結果顯示:支持台灣獨立的人從2016年的51.2%,一路下滑到20183月的38.3%,減少了12.9個百分點。

 

另外一項未獲廣泛注意的改變是,過去親綠的媒體或學者,常批評他們眼中的統媒民調,認為有偏見。但對近數月的民調,他們沒批評,反而重視且憂心。這是嶄新的現象。這裡舉兩個例子:

 

《自由時報》20171122日社論中,有幾句話是該報前所未有的論調。例如「……本國的民主自由人權,無助於企業對外開拓……」,不同於過去認為民主自由戰勝一切的看法。此外,「令人遺憾是,當台灣人民以融入普世價值為榮之際,先進國家卻已琵琶別抱中國的市場與工廠……」。最後一段,「……本土政權執政,台灣人認同反顯衰退……」。

 

《自由時報》去年116日,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會長李中志的投書,比較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去年的獨立運動和台灣面臨的困境,有幾句話值得咀嚼。例如,「……台灣的國族論述已漸漸被維持現狀的『政治正確』與『兩岸一家親』的鹹濕口水淹沒……可能讓我們對台灣人的認同其實尚未鞏固的事實,失去警覺……純粹的台灣人認同自2014年達到高點以來,3年之間已經掉了4個百分點,而雙重認同則增加了4個百分點,這不是警訊嗎?」顯示綠營菁英已經正視最近民意的變化。

 

還有最後一句,「加獨不只是一齣鬧劇,它還是一面鏡子,如果漸漸地多數的台灣人希望成為中國的自治區,那麼也只能這樣了。」這是以前在《自由時報》從沒看過的論調。

 

我們正在看到一個台灣人民對兩岸看法快速演變的學習曲線,台灣民意正在朝向現實方向演變。我曾說過,台灣內部因為學習曲線還未走完,所以很難形成內部共識。現在出現變化了。

 

這個變化趨勢,北京可能早就掌握。

 

中國大陸一所成立於1980年初期的台灣研究機構,我曾經問它的創辦人:「您如何對每次台灣總統選舉結果都掌握如此精準?」他告訴我,他們在台灣廣結善緣,而且長期隔海峽打電話用閩南語和國語對台灣做民調。習近平上台兩年後,就開始零星的試點推出對台灣軟手策略,效果如何?北京應透過這台灣研究機構早已掌握到。

 

過去半年,台灣自己民調公佈兩岸指標的逆轉,進一步讓北京驗證他們之前探試性的小規模軟手策略是有效的。料想中,他們在十九大之前應已著手規劃大規模、全方位、多樣化的軟手策略。雖然今年2月才推出「31項惠台措施」,其內部決策和規劃早應已開始,而於十九大之後全力推動。

 

北京目前對台兩手策略的特徵為何?

軟手措施完全操之在北京,其目的在「促統」。其作法擺脫了胡錦濤時代透過台灣官員施惠給台灣果農、漁民等對象的作法,也免除了養肥兩岸「買辦」人士而台灣人民無感的弊病。吸引交往台灣未來主人翁(青少年兒童),並爭取他們的認同;禮遇在台灣受挫的族群,如軍公教人員等;優惠台灣高科技創業青年;僑外辦積極協助海外遇險遭難的台灣人民;主動以海上力量支援受他國驅趕的台灣漁船。

 

硬手措施以無言的行動施壓台灣,避免誇張式恫嚇,北京甚至可否認施壓意圖,讓台灣「啞子吃黃蓮」般的感受追求獨立的困難。其「防獨」目的是舊的,但做法是新的。例如:

 

.軍機軍艦繞台,北京說是例行性演練,不針對任何一方。

 

.去年6月北京與巴拿馬建交,北京可說是被動接受巴國等待已久的請求。

 

.北京官員儀式性的反獨申明,是延續多年的例行性操作。

 

.杯葛台灣國際場合活動空間,和限縮台灣與非邦交國交往的措施,自2016年蔡總統就任後已明顯加強,但不是十九大後新的做法。前者有2017後封殺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後者包括最近客委會到模里西斯舉辦美食展遭打壓,中華民國駐巴布亞紐幾內亞商務代表團被迫改名、外交車牌被收回。

 

.針對性攻台軍事演習雖然曾於20157月遠離台海,在內陸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但蔡總統就任後此類演習未曾舉行。

 

北京對台策略在十九大後一度軟硬同時加強。但到了今年農曆春節前,硬的一手在媒體上轉為低調。軍機軍艦繞台,並未停止,但解放軍發言人不提。

 

中南海應已經曉得,硬手效用已達飽和,其邊際效用開始遞減,而且施壓蔡英文承認「九二共識」沒用。

 

中南海高層感激蔡英文?重批獨,少批蔡

何以見得?

 

2016321日蔡英文就任總統前,有立委透露,國安單位研判北京對台灣將是「重批獨,少批蔡」。從2016年到現在,北京應已了解,蔡英文並非自草根基層崛起的本土政治人物,她在派系林立的民進黨裡不能夠一言九鼎。她在兩岸關係上謀求穩定的言行,已經是她的最大的政治極限。超過極限等於政治自殺。北京應該已感受到蔡英文的確沒有給他們製造麻煩。

 

2017106日,澳門的《新華澳報》兩岸問題資深記者林昶在評論中寫道,「……就在蔡英文上台後的這段時間內,習近平要面對的困難不少,包括內部的軍改、打貪,應對幾隻能量極大的大老虎;對外的南海仲裁、釣魚島、朝核等問題。蔡英文實行『不挑釁、不刺激、零意外』,沒有給對岸增添麻煩,使得北京高層可以中精力處理各種問題……直到現在,包括習近平在內的高層,尚未有直接點名批評蔡英文……」林昶曾私下對我說,習近平對蔡英文,「甚至是感激的」。

 

所謂沒添麻煩,包括了20172月,美國國防部長表示釣魚台適用《美日安保條約》,17日當時外交部長李大維公開說,「釣魚台是中華民國的領土。」這是重視台灣和日本關係的民進黨政府從未表達過的立場。322日,前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根據大法官會議解釋:「兩岸協議非國際協定。」原屬國民黨政府的李大維和張小月都是蔡英文力排眾議任命的閣員,他們敏感性的發言不可能沒有蔡授權。

 

325日,台日斷交後最高層日本官員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相當於台灣內政部副部長)訪台,但蔡英文迴避接見。對於是否允許達賴喇嘛訪台,總統府也很低調。這些點點滴滴的事例,就是林昶所說的蔡英文「不挑釁、不刺激、零意外」。

 

當然,中南海之下,國台辦、某些涉台學者、退休將領,有時會論調強硬。但這些論調不代表中南海高層的長遠戰略思維,而是作為戰術上遏抑台獨與內部宣傳的作用。

 

北京目前的企圖已很明顯,就是耕耘民主台灣的基本盤:用軟的一手,改變台灣的民意。在台灣這邊,從蔡英文今年春節後調整外交、國安與兩岸人事佈局也可看出,兩岸政策應該會轉向務實。

 

蔡政府調整國安兩岸人事 政策更趨務實?

最重要的是陳明通教授接任陸委會主委。陳水扁執政前,他已去過中國大陸30多次,和對岸涉台學者來往頻繁。我們20002004年在陸委會共事。他曾私下對我表示:未來兩岸最終整合的趨勢很難阻擋。他沒說的是:台灣應該在此大勢之下,爭取最好的地位與安排。

 

另外,外交經驗豐富的李大維調任國安會秘書長,比之前外交部長任內更接近蔡英文總統,讓她更能掌握國際局勢。國際新局勢是什麼?淺見是,整個東亞的權力重心正在向北京轉移。原因是川普總統強調「美國優先」,其實是美國國內優先,盟友如日本已感到要未雨綢繆了。這對中國大陸有利。

 

最明顯的就是美國盟友菲律賓和2011年歐巴馬總統訪問後親美的緬甸,現在都明顯倒向北京。過去幾年在南海爭議上批評過北京的新加坡,20179月總理李顯龍訪問北京後,又回到了和過去一樣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的地位。南韓新總統上任後,積極和北京改善關係,修補美軍部署薩德飛彈後的緊張關係。

 

甚至,最挺美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原來杯葛「一帶一路」,也在去年6月後改口表示,日本可以對「一帶一路」戰略有所貢獻。在南亞,印度總理莫迪去年8月下令在中印邊境與中國部隊對峙的駐軍往後撤,隨後以鴿派女性內政部長接替撤換鷹派國防部長,還指示邊防部隊官兵要學會5060句中文。新國防部長在去年108日甚至親自到中印邊境向解放軍合什祝福。

 

這些東亞權力重心轉移的跡象,蔡英文身邊關注國際局勢的專人,應已向她匯報。從1999年李登輝時代規劃「兩國論」的國安會諮詢委員蔡英文,到現在身為總統的近廿年間,我相信她的國際、兩岸、戰略的視野已大為不同。

 

蔡總統應會同意陳明通主委的認知,就是要在不可抗拒的大趨勢下,給台灣謀求最好的地位與待遇,儘管這些想法都不方便公開講。

 

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兩岸關係的未來,並不悲觀。甚至如果蔡英文成功連任總統,蔡習會很有可能會發生。

 

台灣更該注意北京的「超軍事手段」 而不是軍事威脅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我們關注兩岸趨勢,切勿忽略北京的「超軍事手段」,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各種意在改變台灣民意的軟手策略。如果我們只注意北京軍機、軍艦繞台等心理威脅,對台灣長遠的安全幸福沒太大幫助。因為北京沒必要採取代價極高的下策用軍事奪取台灣。它有豐富資源支持經濟、文化、外交等「超軍事手段」達到「不戰統台」的目的。此外,國際趨勢也對北京有利。

 

我們應該多花時間思考如何因應對北京來勢洶洶、而且操之在他的軟手策略。否則,我政府在民主制度下,將如何避免與民意相左,而落於被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中斌 的頭像
    林中斌

    林中斌 部落格 / Blog Chong-Pin Lin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