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前有太陽花學運,後有支持台獨的深綠人士不斷放話要讓張志軍感受"民主震撼",6月25日,大陸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仍然依照計畫訪問臺灣。果然一如深綠人士之前預告的,張所到之處 抗議示威"如影隨形",特別是在第三天訪問民進黨票倉所在的南臺灣時,遭到抗議人士潑白漆、灑冥紙。張志軍只好取消部分行程,最後帶著"遺憾"離台。
學者批"傾聽之旅"太封建
65年來,首次有大陸現職高級官員訪問臺灣,國民黨熱情接待,民進黨檯面上也表示"歡迎"之意。兩岸媒體爭相報導,大陸媒體更稱張志軍此行是"帶著耳朵訪台, 聆聽基層聲音"。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顏建發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種說法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仿佛是皇帝派遣欽差大臣到地方巡視,探聽民情,這樣的姿態,嚴重傷害臺灣的尊嚴和主權。
張志軍在台期間和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民眾、青年人頻頻接觸,聆聽所謂"三中一青"的心聲。張並且一再表示尊重臺灣所選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他希望,深入瞭解臺灣的真實情況,讓大陸未來的對台政策,更貼近臺灣民眾、減少誤判。
顏建發稱張身段柔軟、手腕靈活,但玩的卻是兩手策略,企圖透過下層來逼臺灣政府和北京做政治談判。
民進黨面對張志軍 "自我調整"
張志軍的低調謹慎和笑臉迎人,看在顏建發眼裡卻是"心懷鬼胎",令人不安。與此同時,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卻和張志軍會面,民進黨內甚至有人提議凍結"台獨黨綱" ,以換取和大陸的進一步溝通。民進黨的做法,徹底顛覆過去給人"逢中必反"的印象。顏解釋說:"民進黨總是要執政,要展現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所以如果在這個議題上過度抵制或使用負面的手法,會讓人質疑民進黨以後如何和對岸相處。"
顏建發稱,民進黨並非不願意和大陸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是北京要求民進黨須先放棄台獨主張,才願意進行黨對黨的對話。 顏建發認為,設有前提的溝通不足以顯示誠意,而且個人的交流又不足以解決問題,大陸仍需要思考以何種方式和民進黨正常交流。
國民黨在兩岸互動中 比重將減少
臺灣前大陸委員會副主委林中斌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稱: 北京對台政策如今起來重大的、戲劇化的演變,也就是 "國民黨在兩岸互動裡,所占的比重起了重大變化"。
林進一步指出,從今年初開始,特別是太陽花學運過後,北京發現他們在國民黨的耕耘、所下的功夫幾乎到了飽和點,卻呈現"邊際效應遞減"的現象。大陸清楚的意識到,要真正瞭解臺灣,不只要和國民黨打交道,而且要與反對黨以及年輕世代打交道。因此,未來北京對國民黨會有不同的做法。林中斌不認為,北京會放棄國民黨。但是,未來北京會將部分的時間、資源和努力分配出去給社會其他的族群,包括民進黨和所謂的"三中一青"。
北京對台政策:主軸不變 手法更靈活
林中斌認為,北京對台政策會延續2004年胡錦濤所指示的 "入島、入戶、入腦",爭取臺灣民心的基調。林指出,當年胡錦濤聽取了習近平的建議,採用"以商逼政、以民逼官"的做法。如今習近平上臺了,當然會繼續這樣的策略。未來大策略不變,但是戰術卻可以改變,靈活運用。
林中斌認為,兩岸關係暫時會維持穩定,因為臺灣不在大陸的優先處理順序上。顏建發也認為大陸周邊關係棘手,內部問題繁多,自顧不暇之際,沒有多餘的心思對付臺灣。他同時指出,如今大陸擁有14億人口,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仍使用一元化的統治架構來處理龐大而複雜的問題,外人只須用簡單的邏輯推論,便可得知北京承受極大壓力。這雖然顯示中國共產黨能力強、反應快,但是這一模式是否可以長期持續,仍值得觀察。
冀望大陸民主化 兩岸和平共處
顏建發冀望大陸民主化,然後透過民主的共通語言和臺灣溝通,和平相處。張志軍在6月26日晚上,也就是訪台的第二天,為擴大接觸層面,特別邀請藍、綠陣營的學者茶敘,顏建發便在受邀之列。在茶敘中顏提到:"我們可能是一家人,也可能是一個院子的兩戶人家,可能永不往來,但是只要大家心存善念,建構好的制度,民主尊重,一個院子住兩家人也沒有什麼不好。"
這意味著民進黨願意選擇台獨以外的選項? 顏建發說,民進黨早已不說台獨了,民進黨承認臺灣就是中華民國。而且民進黨的政策是,"跟著國際現實走,看美國、大陸和臺灣內部的狀況,動態移動。"
- Jul 04 Fri 2014 20:18
張志軍訪台後 兩岸關係的變與不變
close
張志軍訪台後 兩岸關係的變與不變
學者分析張志軍訪問臺灣過後,兩岸加強並擴大交流的主軸不變,策略應用將更顯靈活。國、民、共三黨互動,形勢各有消長。
德國之聲中文網 記者:邱璧輝 2014.06.29
http://www.dw.de/a-17744985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