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703 林中斌:台灣的內閣會議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199436.shtml

【聯合報林中斌】                                 2012.07.03 01:53 am

    清晨五點,會議開始。目的:研議國家大事。參與者:國家領袖及九位部會首長。

    方式:提報問題、徵詢看法、辯論歧見、裁決政策、交付執行。下一個問題

這是治理中華盛世的「早朝」。用今天的話說,那就是大帝國的「內閣會議」。若以勤奮康熙皇帝為例,他每天主持「內閣會議」,沒有周末假期,一年只有三節休會。無怪當時版圖擴展,政事繁多,國力卻蒸蒸日上。

國家大事,從民生經濟到國防外交,平日項目已夠雜亂。如果遇上突發危機,更需廣集智慧,果敢決策。領袖及部會首長定期見面,才能交換情資,商議對策,正反論證,達成決議,不再改變,協調執行,口徑一致。

此外,閣員經常見面,互相熟識,才能緊急時半夜直接電話協調,避免延誤時機。

讓我們把場景移至今日:

    英國內閣會議,共廿三人,包括首相及部長,每周一次。

    美國內閣會議,共十六人,包括總統及十五位部長。時間不定。舉雷根總統第一年為例,約一個月三次。

    中共有九位政治局常務委員,包括總書記胡錦濤,是全國最高權力所在,經常舉行他們的「內閣會議」。

    台灣呢?我們有兩個類似「內閣會議」的機制:「行政院院會」和「國家安全會議」。

每周一次的「行政院院會」,有二項缺陷:

一、國家領袖(總統)沒參與。可是政策出問題他要負責。會中如果討論涉及總統職權的政策(國防、外交、兩岸),行政院院會也不敢定案。
二、體制龐大無法商議。參與者包括行政院長及副院長,卅五部會首長、九位部長級的政務委員、五位直轄市市長,共五十一人!如何能聚焦解決困難的問題?其實,「院會」已變成集體扛責通過例行議案的橡皮圖章。

    其次,總統可以召開「國安會」,包括他共十三位首長參與。但「國安會」有特定議題,並非全面商議國事,亦非經常舉行。因此缺團隊精神。個人主義高,會議內容常遭曝光。於是,總統開會,不敢包括所有閣員。結果,閣員有時看報才知悉重要決策,兩者惡性循環。

 籌備開「國安會」的組織也叫「國安會」,屬常設的總統幕僚機構,編制有一百多人。組織裡的長官不定期召集相關部會研究問題,但參與者多半低於部長,而且內容偏技術細節。只作建議,無法決策。

 說來不可思議,台灣竟然沒有一個具備完整功能的「內閣會議」!無怪蕭前副總統日前說:「政府危機意識不足,延誤決策。」那是因為各方狀況無法及時在總統和閣員前匯報。

這可能是台灣發展面臨最致命的危疾。政府如人體,若臟腑氣脈不通,焉能不病?怎麼辦?長期,必須精簡政府架構,向總統制邁進。短期,可考慮以下變通措施:

一、經常定期召開「國安會」。彈性解釋總統召開「國安會」之法源文字:「國家安全重大變故之相關事項」。發揮「國安會」政策辯論的功能;讓「院會」負責通過法案。參考加拿大十二位成員的小內閣inner cabinet和卅三人的大內閣outer cabinet制度。 

二、化零為整。整合性質類似部會在國安會成員之下。如出席「國安會」的內政部長可經橫向聯繫代表農委會、勞委會、衛生署、環保署等。

早日讓台灣活力再生吧!

 

(作者曾任陸委會首席副主委、國安會諮詢委員、國防部軍政副部長,現為退休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中斌 的頭像
    林中斌

    林中斌 部落格 / Blog Chong-Pin Lin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