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77663&ctNode=4294&mp=43

 

被忽略的兩岸潛在因素

 

林中斌

本文係林中斌教授於二○○九年七月十六日
在海基會專題演講摘要

文∕編輯部

「馬胡掌權,兩岸和解」的七項預測

  二○○六年七月,本人曾在《財訊》發表一篇文章,標題為「馬胡掌權,兩岸和解?」。我當時假設,如果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十七大能進一步固權,馬英九在二○○八年能當選總統,兩岸就會和解,並且做了以下七項預測:

 

一、兩岸互設辦事處。此事在今年五月初馬總統曾提及過。

二、兩岸大三通。這點在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已經實現了。

三、實質外交。台灣由「名份外交」走向「實質外交」,跳脫邦交國的迷思,從務實方向來推展外交,成果有目共睹。自二○○八年一月我國與馬拉威斷交後,迄今尚無喪失邦交國的事情發生。

四、兩岸軍事緊張下降。二○○八年五月,美國前國務院副國務卿理查德.阿米蒂奇表示:「兩岸的軍事緊張已經下降了。」

五、民進黨須調整轉型,順應社會潮流。自高雄市長陳菊赴大陸後,民進黨內部掀起一股風暴,民調顯示有五十五%贊成陳市長前往大陸,有五十一%贊成蔡英文主席訪問大陸。近期像許榮淑等民進黨資深前輩,不顧黨中央的決定仍堅持赴大陸,可看出民進黨的轉型風暴仍在蘊釀中。

六、文化產業在大陸興起。台灣將扮演重要的催化角色,因為台灣文化產業比較細膩而有深度,份量小但效果大,並有利於擴大兩岸合作空間。

七、台灣的民主會漸漸的改變大陸。台灣的自由民主特色,在兩岸密切交流的情形下,將會引起化學作用,一點一滴浸入對岸民心及制度。

 

 

 

硬的更硬,軟的更軟

 

  二○○五年三月十四日,大陸「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全世界一致認為這是為「攻台」所做的法律準備。但本人次日在《蘋果日報》發表一篇文章:「橫眉冷對反分裂法」,認為「反分裂法」通過後,北京將積極對台發動柔性攻勢與作為,例如准許台胞參加專業考試取得就業資格、台生就讀外交學院等。果然,此後從連戰訪問大陸開始,然後開放台灣醫師到大陸執業、台灣水果產品登陸及贈送熊貓來台等等,直到二○○八年二月底止,至少有四十四項惠台措施。

  從「反分裂法」的條文中可以發現兩點:第一,全文中已透露出趨勢方向,「反分裂法」全文內容共計十條,前五條與最後一條是形式上的說法,重點在第六、七條是有關兩岸的交流與談判,屬軟性的;第八條是有關非和平手段;第九條是有關非和平手段的補助措施,屬於硬的。但從字數可看出,軟的字數共計三八五字,硬的字數共計二六四字,從文字分析可看出「反分裂法」的方向,以軟的為主,硬的部分保留在後面。

  第二,當需要執行非和平手段時,今昔有別。以往毛鄧時代,只要領導人說:「打!」,軍委會全部舉手贊成,軍隊就開動了。現今情況不同,首先須由文人組成的國務院通過,第二步才輪到軍委會決定,最後還須即時通知全國人大的秘書處,總共有三道關卡。

  二○○七年中共「十七大」舉行前,西方媒體、國內各界及北京內部皆猜測,因陳水扁執意推動公投、胡錦濤內部權力不穩定等原因,胡可能會借用軍事動作鞏固其地位,然而結果並非如此。「十七大」胡錦濤工作報告中除了提出「和平協議」的概念之外,甚至未提「十六大」江澤民所說「反對任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以及台灣獨立」、「一國兩制」、「不放棄對台用武」等說法。不論是西方、台灣或北京有名的學者都誤判情勢了。為什麼?因為北京有大戰略的思想轉變。自「反分裂法」通過後,中共改變了對台做法,凡是對台灣人民有利的就做。反映二○○二年後逐漸成形的一種新的「大戰略」。

  去年十二月三十日,我在《蘋果日報》的專訪中預測兩件事。第一,台灣有希望進入WHA(世界衛生大會);第二,中國大陸會像護航在索馬利亞外海的台灣船隻一樣,宣布駐外使領館優先照顧台灣人民。次日,胡錦濤宣布的「胡六點」中第五點提到:「我們駐外領館要加強同台灣同胞的聯繫,全心全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今年四月三十日,台灣也成功的出席WHA

北京新的「大戰略」

  北京對台這種新的「大戰略」形成,後面的背景原因有數個:

  第一,社會轉型。二○○一年後大陸每年經濟成長率超過十%,增長其信心來源。

  第二,中共在經歷與美國、台灣打交道的經驗後,自二○○二年夏天起逐漸形成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與美國的關係要以「合作」為主,中美之間矛盾永遠存在,但不能讓矛盾超越合作。第二個原則是國家經濟發展重要性高於祖國的統一,兩者有矛盾時,以經濟發展為優先。自二○○二年迄今,回顧北京的作為,皆未違反上述兩個原則。

  在言詞方面,二○○二年十月中央黨校雜誌《學習時報》刊登一篇大陸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的專訪,其中提及「我們在發展與美國關係時,僅有鬥爭一手還不夠,發展合作一手同樣重要。合作才是對美反華勢力重要的箝制。」次年一月十五日,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也代表中共解放軍在《學習時報》呼應錢其琛的話,認為解放軍的外交責任首推與美國的關係。

  在行動方面,二○○二年十一月聯合國安理會針對美國可否出兵伊拉克舉行投票,全世界都認為大陸會反對,結果大陸非但未反對也未棄權,反而投了贊成票。從二○○三年後,大陸整個外交,包括對台政策基本上作了改變,「大戰略」有清楚的優先順序:

  一、內部的穩定

  二、與美國的合作

  三、吸附台灣,儘量不要用武力

  四、與鄰國的政策

  五、與歐洲的關係

  六、與拉丁美洲和非洲的關係

  這個大戰略有幾個特性:

  第一、整合。提高部門之間的協調,減少矛盾。例如台辦與外交部之間,雖仍有矛盾但比以前減少了。

  第二、間接路線。先以他國代替自己去說服或面對,自己不站在第一線直接面對,像美國攻打伊拉克,中共就站在德國與法國的後面。

  第三、注重超軍事的方法。如經濟的、文化的(孔夫子學院)、外交的、法律的、心理的、媒體的方法與工具等。

  第四、信心。有信心就有耐心。

  「硬的更硬,軟的更軟」這句話,最初是二○○五年二月一日我在《中國時報》的專欄中提出的。我寫道:胡錦濤的對台策略是「對官吏更硬、對人民更軟」。其後我再提出「對台獨更硬、對其它更軟」,最後演變成「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美國又稱此為「sweeter carrot and harder stick」。隨著時間轉移,這說法必須演變。二○○七年九月我與華府期刊China Security編輯,在討論二○○八年台灣大選兩岸局勢,中共是否會武力攻台時,我回答不會的。同時使用了新詞:"more carrot and stick",那成了我二○○八年一月期刊論文的標題。回顧現今中共的對台政策,的確是胡蘿蔔多於棒子,棒子並未消失,似乎看不見卻依然存在,但胡蘿蔔是非常明顯。

 

 

 

中共對台政策的演變

 

  回顧自一九九六年起的歷次台灣總統大選,中共的因應方式不斷在學習、檢討與改進。第一次一九九六年採取的是「文攻武嚇」,結果李登輝在四組人競選下以超過五十四%的高票當選。第二次二○○○年,沒有「武嚇」只有「文攻」,中共總理朱鎔基當年三月十五日,在電視上嚴辭警告台灣選民不要選民進黨,結果促使選情辛苦的陳水扁,以二.五四%的差距贏得總統選舉。第三次二○○四年,大陸將台灣問題國際化,二○○三年十一月台灣開始推動公投,大陸在十一月送交一份白皮書致駐北京的一百七十多個使領館,說明大陸對台灣的立場,此為大陸自一九四九年建國以來,第一次把台灣問題國際化。

  至二○○八年,中共的「經美制台」手法更趨細膩。從二○○七年六月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警告台灣不要搞公投,到二○○八年二月底美國國務卿萊斯的警告,其中總計有十二次的警告,這期間創下有史以來次數最多、力度最強、範圍最廣的警告。其效應亦反應於民意上,陸委會委外民調顯示,在十二次警告的這段時間中,贊成「維持現狀」的從五十二%躍升至六十五%,贊成「獨立」的從二十六%降至十九%,其中差異明顯易見。馬英九總統當選後,從二○○八年三月至八月止,支持「維持現狀」與「獨立」的民調數字又恢復原狀,顯然大陸「經美制台」的政策奏效。

  而國人最憂心的是,大陸這些「惠台措施」會持續多久。自一九九○年至今,兩岸關係歷經了四次重大轉變:兩次好、兩次壞。二次好的時機是指一九九三年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與一九九八年在上海的「辜汪會晤」;二次壞的包括一九九六年的「飛彈危機」,與一九九九年「兩國論」後的台海緊張。在這些時機,有三個因素影響了大陸對台作法:

  第一、大陸內部狀況。政治上,中共領袖間的裂痕是否表面化?經濟上,是否過熱或過冷?社會上,是否有像法輪功出現或平穩?如果情形都好,大陸對台傾向較細膩的手法,如果情形不好則相反。

  第二、大陸與美國的關係,如果北京與華府有來有往,保持通暢的管道,則北京對台採取較柔性、彈性的細膩作法,反之亦然。

  第三、台灣的言行亦會影響北京,但重要性相對較小。

  台北與北京之間的關係如「星星」,北京與華府之間的關係如「月亮」,而大陸內部狀況如「太陽」。太陽最重要,月亮次之,星星影響最小。

 

 

 

台灣民主催化大陸

 

  「台灣民主改變大陸」似乎虛無縹渺,但台灣的民主漸漸的改變大陸民眾的想法,並慢慢影響大陸制度。大陸今年的內政措施,可以分「保守」與「開明」兩方面來看。

  保守措施方面:

  一、今年四月二十一至二十四日人大常委討論「國防動員法」,但立法失敗。此法在一九九八年曾提出但未獲通過,直到去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溫家寶總理因無法指揮軍隊而掉淚,因此今年再度討論此法。但在五天的辯論後仍無疾而終,保守力量的反彈極大。

  二、中共解放軍從五月開始,發動反軍隊國家化的運動。首先是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發表一篇「反軍隊國家化」的文章,之後解放軍報就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反軍隊國家化」的報導,巧合的是中共學者訪問台灣時,很關心台灣是如何推動「軍隊國家化」,由此可見中共內部對此問題的熱烈討論。中共有些開明人士很羨慕台灣,但受到很大的阻力。

  三、劉曉波在今年六月二十四日被捕,在此之前早有傳言劉曉波已被捕,現今消息是由北京官方公布,但亦有人說只是軟禁而非被捕。

  四、今年七月五日烏魯木齊暴動,中共迅速鎮壓,死亡人數高達一百九十人。

  以上這些保守的措施,無異於往常。值得注意的是中共開明的措施,有異於以往的:

  一、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再度呼籲民主。二○○六年俞發表「民主是好東西」的文章,引起大陸群起撻伐,後來靠胡錦濤一句話:「沒有民主,國家無法現代化」,而免於責難。今年三月,俞可平在中共半官方的宣傳部雜誌《半月談》上,再度宣傳民主。其說法為:「民生、民主是國家發展的兩個翅膀,只有一個翅膀飛不起來,過去幾年來,民生已發展不錯了,現在是要注重民主的時候了。」

  二、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唱和,汪玉凱表示民主與經濟像兩隻腿,一隻腿長、一隻腿短,是走不遠的。

  三、去年二十月有三百多人聯合發起「○八憲章」,目前簽署人數高達八千多人,其中除少數發起人被軟禁外,其餘都沒事。

  四、前大陸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炎黃春秋」雜誌社長杜導正,協助出版「趙紫陽回憶錄」。杜導正任職「炎黃春秋」雜誌十七年,常刊登鼓吹民主的文章,至今仍自由未受迫害。

  五、公盟為達賴辯護。公盟由一群人權律師所組成,專為少數弱勢團體辯護,去年三月十四日拉薩暴動時,公盟深入西藏及甘肅調查發現,暴動與達賴無關,是藏民因冤屈而反抗,公盟將結論分別貼上網站及上呈政府單位。至目前為止,公盟也未受迫害。(林中斌教授註:在七月十六日演講後,公盟有受干擾)

  六、烈女刺官無罪釋放。湖北省巴東縣一名女服務生,因拒絕中共官員陪浴要求而遭羞辱,憤而自衛殺人。鄧女在律師及網民的支持下,被判無罪釋放,另兩名涉案官員入獄。

  七、官方媒體可報導壞消息。從去年底至今年初,中共高層指示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可以報導壞消息。中共的用意是要讓新華社及人民日報,與外國的路透社、美聯社等新聞社平起平坐,提高國際地位,國內壞消息要第一時間內由官方媒體報導,以免讓國外媒體先渲染。例如,今年春節北京央視大樓火災,三月底重慶解放軍被藏人奪槍的新聞,新華社都搶先報導。

  八、綠壩事件。中共原計劃在網路設「綠壩」,用以監控網路訊息,在全國網民、外國政府及多數商業團體的反對下,大陸在六月底宣布延緩實施此項計劃。

  整體來看,在傳說「逢九必亂」的年代,有這麼多開明的措施是前所未有的,可見包括胡錦濤在內的中共高層,已經預見潛伏的危機,為了確保「以黨領政」的地位,必須有新的改變與作法。尤其在經歷二○○三年SARS事件、二○○八年的雪災、毒奶等事件時,因為中央政府反應太慢,導致許多人冤死,進而造成民怨上升。反應過慢,顯示黨內訊息的上傳管道被操弄,因此須在黨外另闢管道,並討論民主以制衡黨內貪腐的勢力。但也必須不能操之過急,否則胡錦濤可能步其前輩胡耀邦的後塵,被政治局罷免下台。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陸對台政策會持續目前的大方向前進,小部分尚待磨合。綜上所述,以個人在今年七月一日發表的文章標題:「台灣的民主可以催化大陸」作為總結。台灣有些優勢,例如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方式、醫療、美容、社會文化的精細及社會服務等等,台灣有這麼多優點,應好好加強包裝與行銷。台灣未來可以努力發揮這些小而美的優點,進而影響大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