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嘗試面對民進黨政府
20070301 財訊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
二○○二年一月北京破天荒表示歡迎「廣大民進黨成員」。○六年三月北京提出要「接觸鐵桿泛綠」。但實際上北京只接觸了綠色政府以外的議員、學者、商人等,怕接觸扁政府為其加分,更怕阿扁當眾掀出密使造成困擾。這情形最近起了欲動還休的微妙變化。
一年來,北京對台的思維和做法,歷經了三個階段,顯現出四點意義。
第一個階段是去年秋天以前:北京對台延續柔性作為。一位美國學者告訴我,去年六月,他赴北京某大學開會時很驚訝的聽到,在大陸境內學術會議可以講中華民國,只要不去國際場合說即可。去年七月一批台灣學者到大陸,所接觸的半官方學者居然表示應該給台灣更多國際空間。從○五年三月反分裂法通過後直到去年夏天,北京對台好像愈來愈寬鬆。但是,入秋後,以上兩種說法便消音了。
第二階段始於去年秋天:中共開始減緩對台開放的做法。聽說內部有一派質疑:對台柔性作為有無爭取到台灣民心?有無鼓勵獨派的副作用?是否應該再硬一點?另一派仍堅持柔性和開放路線。去年十二月八日北京開放台灣人去中國大陸考建築師執照。這是在反分裂法後我所統計出的第卅五項柔性作為。但之後,北京不再釋出新的柔性作為。
同時,北京對台的口氣開始緊縮。北京之前的「三和」說法-「社會和諧、兩岸和解、世界和平」變成「二和」-「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去年十二月中旬,中共發表的國防白皮書,和訪問台灣而與中共官方關係密切的智庫,都不再提「兩岸和解」。一月初台辦主任陳雲林說「兩岸和平面臨嚴峻挑戰」,新華社引述台辦嚴批阿扁元旦講話。
然而,對於去年十月「紅衫軍」的解散,十二月北高市長選舉中綠軍強勢挺住,北京大為意外。中共在今年一月廿三日至廿四日對台會議後,作法再為調整。在那個會議中他們可能進行辯論而拍板,也可能認為台灣主體性不等同「法理台獨」,而繼續忽視民進黨則不利爭取台灣民心。二月初,大陸傳來的新看法是:「阿扁最嚴重的危機已過;○八年總統選舉民進黨仍有希望;國民黨一盤散沙;馬英九即使當選總統對北京而言不見得比現在更好;對國民黨的工作仍重要,但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有必要擴大接觸民進黨,尤其是年輕的、將來有政治前途的人。」
第三階段開始於今年一月底:北京解開以前不接觸民進黨政府的禁忌,重新積極爭取台灣民心。今年一月底,兩岸對於包機和大陸旅客來台議題的第四次談判時,讓我方感到意外的是,中方居然把協議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辦法的施行細則草案拿出來,希望馬上簽署。這積極的態度前所未有。一月廿六日,北京遣返台灣最大的捲款潛逃罪犯李漢陽,次日又遣返廿五名通緝犯,規模之大打破以往紀錄。其實兩岸包機的談判是官方性質的,只是戴著民間的帽子。這表示北京已不徹底忌諱民進黨政府。
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一月十九日在美國提到「解決台灣問題要靠經濟發展」(原文:持續自身發展才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代表新思維的主軸。同時,美方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北京官員的調子比較軟、北京學者的調子比較硬。可能是中共官員已經得到結論,但學者還跟不上來。這個轉變有跡可循。去年十月美國某民間智庫安排一位民進黨政府的高層,和北京一位長期處理對台事務的先生見面,聽說討論理性。
這三個階段,意義有四。第一點是北京嘗試接觸民進黨政府。北京想要加強對台軟的一手,雖然硬的一手並沒放(國際上打壓台灣,以及增加對台飛彈部署)。之前的經驗讓北京發現,它在台灣選舉時打壓的對象反而會勝選,後來雖知道不能再打壓民進黨,但也不敢接觸怕給它加分。現在北京有人認為完全不跟民進黨政府接觸,不利中共終極的統一大業。此外,可以持續批扁,但同時爭取民進黨其他人,兩者切割處理。
第二點是,北京加強「經美制台」來「防獨」,以免對台出重手。美國更主動的代北京牽制台北以防中共動武。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自○三年至○六年每年都訪問美國,最近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勤跑美國。○六年九月陳雲林跟美方說阿扁會宣布修憲,美國半信半疑,後來成真,加強北京警告的分量。過去北京對台所謂的「挑釁」,會文攻武嚇,但最近北京比較安靜,華府反而立刻表態警告台北。
第三點是,台灣的選民厭惡統獨政爭而往經濟優先移動。印象裡極獨的台聯黨最近強調中間偏左的民生立場,李前總統也跳出來講台灣既有「事實獨立」無須「法理獨立」,而且主張開放陸資來台。他可能看到北京將接觸綠色政府這個趨向,便決定先搶下這勢頭。何況年底立委選舉將開始席次減半和小選區制,中間的候選人當選機會較大。
第四點是,台海今年將有小緊張而無大衝擊。以往每次台灣大選前一年,台海不平靜。九五年台海危機、九九年李登輝「兩國論」引起共軍戰機飛越台海中線、○三年阿扁提公投,北京對外國大使館發表對台白皮書,首次把它以往所謂台灣「內政問題」國際化,並用字謹慎的批扁。北京反應強度逐年遞減。目前,阿扁推正名運動,卡住台辦官員接觸民進黨的衝勁,但北京不至於進行「武嚇」助長獨派聲勢。何況,北京全神處理的十七大人事換屆遠比台灣重要。
未來兩岸軍事競爭一時還不會消失,但日益明顯的是對民心的爭取。北京要爭取台灣民心,我們更要爭取大陸民心。「中國旅客來,我們要嚴管惡商防止剝削,設法讓陸客感受台灣自由的氣氛、細膩的生活和蓬勃的創意。他們自然會回去散播看法。政府是暫時的,人民是永久的。人民關心的兩岸都一樣:兒童的教育,中年人的房貸,老年人的醫療。兩岸誰爭取到更多的民心,時間就站在他那方。」(田習如整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