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的崛起和影響
20081001 財訊
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
今年元旦,幾乎全世界媒體都看好希拉蕊年底當選美國總統。當時她優勢明顯:準備多年、籌備多錢、經驗多面。我年初發表三篇評論,預測歐巴馬將崛起,當時應屬異端。其中,贏得民主黨首次在愛荷華州之初選與黨內提名兩項已實現。黑人進白宮與否則尚未知。
歐巴馬克服險阻脫穎而出的個人原因有五。
一、往前看:改變。勿計較過去的恩怨。
二、深入了解IT產業。他結交矽谷精英,設計網路募款。好處有:個別款項小但涵蓋廣;節省募款餐會的時間;免除欠大金主人情。因此,募款成果卓著,競選費用充裕。
三、歐巴馬團隊和諧、效率高。希拉蕊團隊內鬥多,效率低。團隊反映領導的個性。
四、抱高尚原則,避免負面人身攻擊(裴林被爆料十七歲女兒未婚懷孕,歐巴馬舉自己母親也是十八歲生下他,呼籲媒體不要報導這類非關政治的家務事)。有人認為他不夠強悍,但更多人欣賞這種胸襟。
五、尊重、吸引人才。例如年中,他有三百位外交策士,麥肯只有七十五位。
歐巴馬高尚的人格和理想,打動青少年,成為他競選最大的資產。一月廿八日民主黨一向中立的大老,甘迺迪總統的弟弟愛德華參議員公開支持歐巴馬,一舉奠定歐巴馬黨內地位。愛德華被姪女-甘迺迪總統的女兒卡洛琳(在紐約時報撰文挺歐)所說服。而卡洛琳本來是希拉蕊好朋友,並不熟識歐巴馬,但她的兩個十幾歲的女兒不斷嘮叨母親支持歐巴馬奏效。
不利歐巴馬的因素有五。
首先是種族,許多低收入白人選民一直不信任他。
二、不少知識分子抱怨他是個謎。因為一般人會生氣的事情他不生氣,一般人會反擊的時候他不反擊。
三、他沒有執政經驗,尤其沒有外交經驗。但當年甘迺迪、柯林頓也沒有外交經驗而當選總統。
四、希拉蕊的支持者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會投票給歐巴馬,甚至可能投給麥肯。但民主黨全代會上,希拉蕊和柯林頓夫婦意外的以極動人方式全盤支持歐巴馬,化解這項不利因素。
五、麥肯原為具高度榮譽感的軍人,如今竟從事負面競選,殺傷力不小。但希拉蕊從事負面競選卻輸掉初選,看來負面競選長期會使選民反感。似乎種族是最大的不利因素,其他各項都有正反兩面。
對歐巴馬有利的大情勢有四。
一、歷史周期。最近的民主黨朝代從一九六○年甘迺迪當選到八○年卡特敗選,這廿年中六成的總統是民主黨。最近的共和黨朝代由八○年至今,廿八年間總統有七七%是共和黨。從鐘擺效應來看,明年差不多該換黨執政。共和黨的思維在八○年代有效,尤其是贏得與前蘇聯的冷戰。但是面臨新世紀的新問題,共和黨的舊思維已現僵化和無力。
二、持續惡化的美國經濟。六月十九日的民調顯示,認為國家方向走錯的美國人有七六%,已是卅年來最悲觀的紀錄,而九月中增為八一%,極不利執政黨候選人麥肯。雖然九月初共和黨大會推出裴林為副總統候選人,使麥肯民調首度明顯超前歐巴馬,但優勢很快被金融危機拖累而消失。
三、不少共和黨精英支持歐巴馬,被稱為「Obamacans(Obama+Republicans)」。共和黨前總統艾森豪的孫女及數位重量級共和黨參議員(如Chuck Hagel)都是。而麥肯則無重量級的民主黨人支持。
四、總統辯論。將舉行的三次電視交鋒有利於口才便繪的歐巴馬,因麥肯常失言。
歐巴馬選戰雖然艱辛,但勝利機率不容低估。如果他當選,意義有六:
一、伊拉克撤兵。美國的超強地位將下滑,而成為眾強國之一,但影響力仍然巨大。中國全球地位相對提升,其形象、國力高於實際國力。美國軍事仍然超強,但會加強救災、反恐、護僑及海外應急部署的能力。國民兵角色吃重。
二、美國會拋棄小布希的單邊主義,重視國際對話。華府會跟所謂「流氓國家」接觸。歐巴馬去年七月在外交季刊,描述於亞洲成立一個類似北約的組織,包含美國。他上任後可能提出此議,但成功與否將視中國的態度。日、美軍事同盟短期內仍會維持強勁,但長期難保不會因中美、中日合作增強而減弱。
三、美國漸轉內向。處理國內惡化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將花更多時間、資源及精力。
四、重視環保。小布希抗拒全球暖化議題,歐巴馬上台後將尋求國際環保合作,如找中國、印度一起簽署京都議定書。
五、美國可能漸從經濟、軍事大國轉向文化大國。在歐巴馬領導下,美國會帶動世界提升精神文明與人道主義,開啟人類歷史上的新紀元(the New Age)──注重合作和超越物質文化。歐巴馬少年時曾深入思考哲學問題。此外,他母親曾是嬉皮,涉獵佛教、印度教等形而上學。她從事扶助弱小、幫助偏遠地區學童等的工作,啟發歐巴馬後來去芝加哥貧民區服務。
六、歐巴馬上台後會與中國維持、甚至加強關係。但歐巴馬不會放棄台灣,其策士中友台者有Richard Bush、Dereck Mitchell兩位台灣女婿。Jeff Bader曾在台灣進入WTO時代表美國談判,與賴幸媛等官員互動密切。歐巴馬將會重視與台灣政府進行某種形式上的官方溝通。既然馬政府也加強與北京來往,北京可能會口頭抗議但實際容忍。
面對新時代的來臨,台灣應如何因應?首先,應占據華府、東京一邊與北京那邊的中間平衡點。偏北京太多,會引起目前最支持台灣民主的美、日疑慮。但偏向日、美太多,對經濟發展要依賴大陸的台灣也不利。所以最好站在關鍵地位,使各方都不能「吃定台灣」。我建議台灣如果跟任何一方有大動作,都要知會另一方,這是小國維持戰略地位的作法。過去兩次辜汪會談時,我們在華府的外交人員,平常要看美國官員嘴臉,那時變得非常風光,因為美國官員反而巴結他們以了解兩岸交往內情。
其次,台灣應開拓超越政治、軍事領域,與美國和國際的互動。尤其全球災變增多,我們應加強救災外交、人道外交。重視非邦交大國,加強文化外交。透過學術、醫療、影藝、宗教等議題,進入他國人民的心坎,提升我們實質的國際地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