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中斌/兩岸之間不是「說法」問題,而是「意願」問題

2016/05/17 報導者 口述/林中斌 整理/賴子歆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cross-strait-relations

accessed May 17, 2016

 

l  敬請賜教。

這是4月26日"報導者"記者來舍下所做之訪問。文稿經在下閱讀修改後於5月13日寄給"報導者"。

5月17日刊出。

林中斌 2016.5.17

scale-2000x0x0x0-imjw8109-1463377489-5

520新總統就職在即,蔡英文就職演說內容備受矚目。我認為,新政府不用把心思放在鑽研如何搬弄文字過關,因為對北京而言何患無詞。我們有太多人、花太多時間要找說法來為兩岸解套、換取兩岸和平,但必須指出,兩岸之間不是「說法」的問題,而是「意願」問題。意願後面是「實力」問題,再背後最重要的則是雙方領導人各自私下懷抱的「企圖心」。

即使520就職演說過關,蔡英文執政前兩年,兩岸關係會很困難,因為北京會以需要時間建立互信的理由觀察蔡英文,起碼需要兩年熱身才會走得起來。但我認為,如果兩岸平順,2018年可能是「蔡習會」的一個機會窗口。無論如何,最符合台灣國家利益的外交戰略,長期以來都是在華府和北京之間找到一個關鍵的平衡點,不要太依賴任何一方,未來情勢消長後再審度實況加以調整。

台灣把自己卡住

當前台灣客觀情境確實不樂觀。內外交困,應該已經接近谷底;不過反過來講,也因為期待低,所以蔡英文上任後,只要任何改善都會點燃希望。目前台灣最令人擔心的是,社會學習曲線還沒走完,幾乎所有議題都依藍綠分成兩半。社會鴻溝深而寬,連半個共識都沒有。而所有問題根源可說就在於此,我們自己把自己卡住,動彈不得。

我們是何時又如何開始失去共識呢?我的看法是源自一個外來和一個內發的因素。外部因素是1994年千島湖事件,內部因素則是1994年出現的歷史謎團──李登輝對北京態度出現一百八十度轉彎,從原本非常積極與北京溝通(通過國統綱領、成立陸委會、提倡文化新中原),到發表「台灣人的悲情」提倡台灣意識。從此統獨變成政治工具,內部分裂到今天,所有事情都裂成兩半壁壘分明。

在此狀況下,如果有任何機會出現共識,促成的人可能就是蔡英文了。單從任命6位來自反對黨的閣員看,蔡跨越台灣藍綠鴻溝的努力已遠超過前總統馬英九和陳水扁。這些反對黨閣員並非花瓶點綴而是重要部會首長,包括國防部、外交部、陸委會、退輔會、經濟建設等等。

蔡英文比馬英九成熟太多

自從今年1月16日當選之後,再也沒人罵蔡英文是「空心菜」了。原來如此!她之前空心菜的表象,是採取阻力最小的立場和路線。否則一位閩南話欠流利又是非黨員的女性,如何能由下往上攀登民進黨的領導高峰?從她這些年的作為,看得出來她不但非常謹慎、步步為營,更懂得運用策略,連呂秀蓮接受2月16日《亞洲週刊》訪問時都稱讚她:「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無論是內政、用人和國際關係,蔡英文比馬英九成熟太多。光是比較馬英九如何處理立法院長王金平、蔡英文如何處理有意角逐立法院長的柯建銘,就可以知道。

仔細探究蔡英文處理柯建銘的過程。蔡先後派陳菊、邱義仁去當說客遊說柯建銘,並暗中拉下支持柯的力量,同時在公開場合一面要求柯讓一下、一面讓柯保留總召位置,又頻頻公開讚揚柯對黨的貢獻。她手段之細膩周延,比起馬手法粗糙而步驟急切的企圖拉下王金平未果反而自損一員大將,成為強烈對比。連後來蔡見宋楚瑜,也是充滿戰略思維:分裂藍營、伸向紅營。

若把1999年開始正式涉足兩岸政治的蔡英文看作小學一年級學生,現在她已經大學畢業了。長達17年培育期,中間有上有下、有曲有折,蔡因而累積的政治資本,成為蔡珍貴的資產。這些經驗也為蔡英文未來幾年對兩岸和外交的關係下了定義:務實。這又可從幾個對她有重要教育意味的事件來細看。

回到1999年,「兩國論」出爐之際,蔡英文時任國安會諮詢委員,是小組中重要成員。可合理推測,蔡雖未鑄造「特殊國與國的關係」的詞彙,至少是同意使用的詞彙和運作的觀念。如從後來事情的發展來探討,當時蔡英文的認知地圖(mental map)應該是以法律為中心的國際觀或社會觀,與同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馬英九類似。

蔡與馬因有相同學術背景而擁有類似行事風格。由於對文字宣示之重視,時常更正媒體誤報他們的發言,兩人先後任職陸委會期間,同樣贏得「蔡更正」、「馬更正」之雅號。蔡也許認為,一旦把台灣是主權國家的語言和文字公諸於世,國際現實就改變了。但我們知道兩國論在1999年7月9日星期五由李前總統登輝經由訪問的《德國之聲》記者提出後,把這套論點丟到全世界眼前,北京在周末也許來不及反應,台灣主權受北京打壓的問題並沒有解決。而台海情勢突然惡化,共軍戰機繁忙壓縮到台海中線,甚至兩度入侵我領空,引起美方責怪我方挑釁。之後,前總統李登輝後被迫在某個場合中,再次公開提到「一個中國」,向美方交代。想來,美方隨後再向北京交代。

我當時以陸委會副主委身分在9月中訪問華府,是7月9日後首位訪美的台灣政治任命的官員。親身感受到美方反應,並經歷此歷史事件。

我認為,這整個過程對蔡英文而言十分寶貴。當時蔡英文雖是位優秀的年輕俊傑,但她的世界觀建構來自法律和WTO談判經驗,「國際戰略」的雷達可說尚未開啟。換句話說,蔡對於國際政治的無情,對戰略鬥爭的虛實,對於軍事戰爭的殘酷,缺乏切身感受。因此在她參與籌劃和運作下,才有「兩國論」的事件。但,之後她的認知顯然有所不同。

再來就是2007年地方選舉失敗,緊接著最重要的是蔡英文為了準備2012年總統大選,在2011年9月訪問華府,卻遭美國國務院資深官員透過英國媒體《金融時報》,質疑其維持兩岸穩定的意願和能力。其後,美國政府更接連派遣5位官員來見馬英九,而且官位一個比一個高。這一連串經驗對蔡英文的教育意義太大。

2015年6月,蔡英文去美國之前,充分準備,先派人數度去華府探詢。據說臨去前尚有AIT官員向蔡英文簡報,告訴她「what to say , what not to say」,什麼可說、什麼不可說,以避免重蹈先前對美關係的錯誤。由此可見蔡英文之謹慎、好學。

如今觀之,包括「兩國論」和兩次敗選這些看起來是負面的事件,反而成為蔡寶貴的政治資產和歷練的養分。此後她對於國際政治的現實、軍事戰略的特性、法律在國際關係中的份量有更深的體會和認識。蔡也因為不斷學習,行事謹慎,決策務實,將負面經歷轉換為正面資產。

蔡政府該如何面對中國?

但是話說回來,蔡執政後新政府到底要怎麼面對中國?我認為首要是好好訓練閣員,講話要口徑一致,再來便是強化各部會對中國的了解。(我很高興看到4月30日,也就是4月26日我口述以上文字之後,蔡英文訓誡閣員:「8年累積比不上8秒失言。」)

為什麼呢?中國大陸負責台灣事務的官員,之前藉北京惠台措施來往兩岸之間撈錢有如「買辦」。他們的「武功」已經被習近平廢掉。現在國台辦雖然經費增加,已降格如同公關和儀式機構。中國大陸對台重要突破性工作,已不經過國台辦,而由各部會直接處理。例如同海峽M503航線是由交通部處理;台北柯文哲市長赴上海雙城論壇之前被逼表態支持「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獨家訪問是由宣傳部安排;發行「台胞卡」是由公安部負責。無怪乎,陸委會未被國台辦事先告知,因為國台辦被繞過,自己也不知道。

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有點類似直接把台灣看作中國的一省來處理;而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為了因應中國對台策略的轉變,以後各部會都需要懂兩岸事務的人,而且口徑必須一致,因為各部會將來都會直接跟中國的對口打交道。而他們一條鞭運作,口徑統一。

民進黨有很多於國外成長又有心報國的優秀青年人才,雖然英文好有國際觀,但不了解中國大陸。整體而言,我們對中國大陸的研究相當薄弱,對它的了解易流於表面,這是很大的缺陷。以下談幾個觀察中國的原則,或許有助我們面對中國。

首先是狂熱「民意」來自於黨長年的灌輸。許多人假設中國民意和狂熱民族主義高漲,有天會舉國發瘋來攻打台灣,但得知道,他們的「民意」是幾十年從上而下的灌輸、耕耘而來。北京運用民意對外國抗議,收放由它。換言之,任何事情不是民意改變領導人,而是領導人操控媒體灌輸民意,這是第一個需明白的地方。

舉例而言,1999年5月7日發生北約/美軍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使館事件,清大、北大等大學生上街抗議,到美國的使館前示威遊行。乍看之下,北京「民意」高漲,但根據在場的台灣記者朋友事後回憶,走在抗議發生地點周遭,可發現每個街口轉角都有人為學生指引方向,而且更奇特的是,用來丟向大使館的石頭竟然個個一樣大。上頭指導的力量,不言而喻。

若沒有思考清楚,有人可能會以為中國的「天然統」將和台灣的「天然獨」撞在一起,前途一片黑暗、無藥可救。但慢點、退後一步冷靜思考,就可發現壓根不是這麼回事。所謂的狂熱民族主義,事實上是北京的外交工具,用來對特定外國表示不滿,但是反日、反美的遊行適可而止,一向未曾失控過。

今年4月25日北京《環球時報》下的《環球網》發表民調稱大陸85%網民支持武力統一台灣,58%表示5年內是最佳時機。5月9日被習近平直接指揮的《中共網信辦》警告:「違反報導紀律⋯⋯造成不良政治後果」,並發布通報批評。這就是最新的實例,說明大陸「天然統」將和台灣的「天然獨」遲早要武力相對的說法有瑕疵。

中共在520前施加壓力

第二是中共採取的手法向來是《孫子兵法》裡講的,「虛實並用,奇正相生」。用在台灣的時候,特點是「戰略堅持、戰術彈性」,常有人看不懂而誤判。

1998年2月20日,蕭萬長時任行政院長,在立法院答詢時說:「只要有助於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以及國家民主統一的議題,均可以一步步提出來展開溝通和對話。」2月24日,大陸海協會電傳給我們海基會一封內容豐富的信,裡面重點有三:兩會恢復協商,兩會恢復交流,辜汪會談積極準備。

這是非常戲劇化的轉折,因為上次兩會聯絡是1995年6月16日。海協會告知海基會:「⋯⋯由於台灣方面近期採取的一系列破壞兩岸關係的行動⋯⋯舉行會談⋯⋯的時間不得不予以推遲,我會將於適當時機再與貴會聯繫。」之後,海基會拼命打電話和拼命傳真,海協會一律置之不理,直到1998年才突然接受。

怎麼回事?要回到1995年6月7日前總統李登輝在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時,提到17次中華民國。對當時的北京來說,中華民國是1949年後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北京震怒,後來不跟台灣來往,並用飛彈打到台灣水域。

直到1997年11月民進黨在地方選舉大勝,令以為民進黨已分裂的北京大感意外。陸委會聽到北京方面有人說,若不跟台灣來往,台灣民心將與大陸漸行漸遠,不利於祖國統一大業。北京於是傳話來,要我們公開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才能恢復兩岸交流談判。所以有了蕭萬長這番演說,但注意他並沒有講出這六個字,他只打了個擦邊球,竟然也過關了。

由此來看今天,儘管北京方面大呼蔡英文520就職演說一定得唸「九二共識」,不然地動山搖。但由過往的經驗曉得,只要表達出九二共識的核心的意涵,不見得一定要唸「九二共識」這幾個字眼,便可過關。這就是「戰略堅持、戰術彈性」,北京一向如此。

第三需要注意的是,中共中低階官員和涉台學者的說話,與最後中南海的決定不一定一樣。換言之,技術層面的工具是一回事,高層全盤思維的決策則是另一回事。我們的媒體健忘,常常根據個別中共中低層官員和涉台學者的話大作文章。但是如果記得過去的事件,會知道最後北京高層決策跟之前個別中低官員等放的話之間往往有落差。

最後是不用一天到晚把心思放在鑽研如何搬弄文字過關,因為對北京而言,何患無詞。我們有太多人、花太多時間要找說法來為兩岸解套、換取兩岸和平。但必須指出,兩岸之間不是「說法」的問題,而是「意願」問題。意願後面是「實力」問題,再背後最重要的是北京自己「利益」問題。因為他們大、我們小。

這次的肯亞事件(台灣跨國詐欺集團嫌犯被引度至中國)顯然中國並沒有趁機給我們善意,可看作是他們故意給我們的下馬威。北京上下對台灣施壓做法的共同特色是,「可否認性」(deniability)。不管那種施壓,北京都可以說這不是我的意願,而是機器故障或程序費時,因為北京希望給自己保留轉圜的空間。但是透過包覆鐵拳的「法蘭絨手套」,很有技巧的稍微碰你一下,把訊息傳遞出去。

這些520前北京對台灣的碰撞,我相信也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規劃過的動作,有不同的步驟和力度。好似擠牛奶,再用力點,再多擠出些,慢慢加上去,看你520能承受多少壓力。畢竟若一下打到底,下面就沒戲唱了。

蔡執政前兩年,兩岸關係會很困難

值得觀察的是,因為蔡英文勢必會尋求2020年連任,而習近平也不能接受在2020前因兩岸無互動而對台工作成績單白紙一張願意在下台前交出。雙方這份我稱為「重疊的企圖心」(overlapped ambitions),將會是暗中驅使蔡習向良性交往的力量。蔡連任的前提是改善經濟贏得選票,而經濟改善的前提是兩岸互動。她的新南向政策即使成功也無法填補台灣對大陸經濟46%依存。何況若要求ASEAN國家配合台北挑戰北京是絕不可能的,支持她的美國學者Walter Lowman去年11月9日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如是說。

而由習近平主動出擊的馬習會,確實在無言之間給蔡英文設下一個努力的目標;蔡若沒跟習近平見面,可能會自覺差馬英九一截。而如果蔡習關係有正面發展的可能,2018年會是蔡習會的一個機會窗口。因為2017年中共要召開十九大,習近平不可能有時間處理台灣問題,2019年蔡英文又要忙連任的選舉,所以推估2018是個機會年。

這兩年兩岸關係會很困難。即使蔡英文520就職演說過關,北京不會馬上改善對蔡的態度。起碼需要兩年熱身才會建立互信走得起來,況且兩岸關係的背後是我們自己的經濟問題要先解決,有鑒於目前經濟狀況這麼糟,工作十分艱鉅,但是偏偏兩岸穩定的關鍵又繫於蔡英文的執政和治理能力。

若蔡英文的執政治理能力強,改善國內民生及有效率的處理危機,民調維持高支持度,那麼內部深綠對蔡中間路線的反對和不安就不會輕易傾瀉而出。最重要是,黨內的極端派因此就不會聲勢大漲,否則蔡將重蹈覆轍走上阿扁之路。

川普、希拉蕊都反對 TPP已經無望

至於先前政府念茲在茲的TPP(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基本上不用指望。因為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和希拉蕊都已經公開反對。川普反映的民意就是全球化害慘了美國人,職業都給外國人拿去,誰還要TPP?連向來站在大企業和華爾街立場的希拉蕊,都從之前做國務卿時推動支持TPP的立場現在轉變為公開反對。

簡言之,美國總統候選川普人公開承認美國現在是個窮國,該正視家裡長年失修,最該優先處理。這反映大多數選民的想法,希拉蕊即使當選也不能忽視。美國這種廣大的民意,不可避免地將影響到明年新總統上任後美國的外交,包括對中國、對台、對南海問題的政策。也許TPP在國際上仍會持續簽約,但是未來美國總統向國會提出、通過生效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最符合台灣國家利益的外交戰略就是站在華府和北京之間的關鍵平衡點(pivotal point)。東京基本上跟隨華府,目前我們可把美日一併考量。在美、中之間,我們太依賴任何一方,都會被那方吃死,不利台灣。未來依情勢消長,再應變調整。那是對我們國家最有利的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中斌 的頭像
    林中斌

    林中斌 部落格 / Blog Chong-Pin Lin

    林中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